娛樂圈里頭,大多數(shù)明星都忙著接廣告、參加真人秀啥的,賺快錢,刷存在感,可總有那么幾個人不一樣,她們就專心演戲,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還一個個拿過大獎,實力派到讓人服氣。
說起吳越、劉琳、余男、譚卓、詠梅這幾位,你可能看過她們的戲,但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她們身影。這不是她們沒本事,而是她們選擇低調,專注本職工作。
在這個到處都是流量明星的時代,她們這種堅持挺難得的,能讓觀眾覺得演戲這事兒本來就該這樣,純靠作品說話。
先說吳越吧,她1972年出生在上海,從小在那兒長大,1991年考上上海戲劇學院,1995年畢業(yè)就開始拍戲。她的起點不算高,但一步步靠角色積累起來。1996年她在《和平年代》里露面,之后2000年的《堆積情感》、2004年的《中國式離婚》,再到2017年的《我的前半生》,她演的那些女性角色,總能抓住人心。
2018年,她憑《我的前半生》拿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最佳女配角,這在電視劇圈里是頂尖認可。她不愛接廣告,也不上真人秀,就連采訪都少見。為什么呢?因為她覺得演員的核心是演好戲,其他東西會分散注意力。
娛樂圈很多人為了曝光啥都干,但她不這樣,私生活也低調,除了和陳建斌的舊事外,沒啥八卦。她的選擇讓作品更有說服力,觀眾看她的戲,不會覺得她在賣人設。
劉琳呢,1974年生在北京,1993年通過電影《高樓邊》進入行業(yè),那時候她還年輕,慢慢從配角做起。她的代表作有2000年的《過年回家》,憑這個拿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主角獎。之后2002年的《婆婆媳婦小姑》、2014年的《父母愛情》,再到2020年的《隱秘的角落》和2022年的《人世間》,她演的那些母親或鄰里角色,特別接地氣。
2015年,她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yōu)秀女演員獎,這獎項在業(yè)內分量重。她熱度起來了,但還是不接廣告、不上真人秀,就專心挑好劇本。49歲了,前途亮堂,但她不炒作,不愛秀自己。這種低調,讓她的表演更真實,觀眾喜歡她,是因為她在戲里頭那種自然勁兒,不是靠綜藝刷臉。
余男是1976年生在大連,1995年意外考上北京電影學院,1999年畢業(yè)后演了《月蝕》,就拿了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jié)最佳女演員獎。她的路子挺國際化的,2004年的《驚蟄》讓她獲金雞獎最佳女主角,2006年的《圖雅的婚事》又拿芝加哥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演員,還幫影片在柏林電影節(jié)得金熊獎。
2013年的《無人區(qū)》、2015年的《戰(zhàn)狼》,她演的角色硬朗有力。她不接廣告,綜藝真人秀也很少見,就在社交平臺發(fā)點電影宣傳或公益事兒。為什么她這樣?因為她覺得演戲是本分,其他的會影響專注度。在中國女演員里,她成就高,但低調到極點,至今沒大肆宣傳自己。這種態(tài)度,讓她的作品更有深度,觀眾看她,就知道這是靠實力吃飯的。
譚卓1983年生在長春,2009年通過《春風沉醉的夜晚》出道,那片子讓她獲戛納相關認可。2011年的《Hello!樹先生》,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和《暴裂無聲》,還有2021年的《誤殺》,她演的女性角色多樣,從單親媽到其他類型,都處理得細膩。
2019年,她獲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演員提名,雖然不是獲獎,但這提名說明實力。她被低估了,但路人緣好,因為她不接廣告、不上真人秀,就婉拒各種邀請。她的理由簡單,演員最重要是演戲,其他節(jié)目沒啥幫助。這種堅持,讓她在圈里保持神秘感,觀眾對她的印象就是專業(yè),不摻雜商業(yè)味兒。
詠梅,原名森吉德瑪,1970年生在內蒙古呼和浩特,1995年演了首部劇《牧云的男人》。2004年的《中國式離婚》,2019年的《地久天長》,她憑這個拿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和金雞獎最佳女主角,雙重認可讓她成實力派女王。
她出道多年,就只做演戲這事兒,不參加綜藝真人秀,也不接廣告。她的為人低調,觀眾看她的戲多,但對她本人印象淺,就是因為她不愛曝光。為什么她這樣選?因為她覺得那些節(jié)目不會提升演技,還可能讓人浮躁。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她這種境界挺高的,一輩子不為利益牽絆。
這些女演員的共同點,就是視后級別的實力。吳越的白玉蘭,劉琳的飛天,余男的金雞和國際獎,譚卓的提名,詠梅的金雞和柏林獎,都證明她們在表演上站得住腳。她們不接廣告,是因為覺得那會讓形象商業(yè)化,影響觀眾對角色的純凈認知。不上真人秀,是因為那些節(jié)目往往是炒作,演員的本職是塑造角色,不是秀生活。
在娛樂圈,很多人為了錢啥都干,但她們不,她們靠作品賺錢,保持演員的純粹。這不是高冷,而是對職業(yè)的尊重,讓人覺得演戲這行還有底線。
拿吳越來說,她在2022年的《縣委大院》里繼續(xù)發(fā)力,2023年又獲白玉蘭最佳女主角,證明低調不等于沒發(fā)展。劉琳在《人世間》后,計劃更多家庭劇,保持她的風格。余男2023年的《立功·東北舊事》,2025年參演《藏海傳》,首次試古裝,但還是低調。譚卓2024年的《出走的決心》,她在里面挑大梁,繼續(xù)高質量輸出。詠梅2021后的《風起洛陽》,2024年又在電影活躍,拒絕額外曝光。她們的后續(xù)發(fā)展,就是穩(wěn)步前進,不轉向商業(yè)。
為什么說她們是真正的演員?因為在圈里,流量明星到處是,靠綜藝紅,但演技拉胯。她們反過來,靠演技紅,不靠別的。這有內涵,告訴年輕人,專注一件事兒,能走得遠。接地氣地說,現(xiàn)在看戲,觀眾煩那些到處刷屏的明星,她們這種低調,讓人舒服。娛樂圈需要這樣的人,平衡那些浮躁的東西。
她們的選擇也有現(xiàn)實基礎。吳越專注電視劇,積累口碑。劉琳從不火到火,還是不變。余男國際視野,但根在中國。譚卓從被低估到認可,靠堅持。詠梅經驗豐富,從90年代到現(xiàn)在,獎項傍身。這種邏輯,讓人看到成功不是靠捷徑,而是積累。
到2025年,這些演員還在繼續(xù)。吳越可能有新劇,劉琳家庭題材,余男古裝嘗試,譚卓高質量項目,詠梅電影耕耘。她們沒變原則,個個視后級別,證明不接廣告不上真人秀,也能站穩(wěn)腳跟。這在圈里是少數(shù),但值得學。觀眾喜歡她們,是因為她們讓演戲回歸本質,不摻假。
總的來說,她們代表一種演員精神,低調、專業(yè)、實力強。在快節(jié)奏時代,這種堅持挺有力量的,讓人反思啥是真正的成功。不是到處曝光,而是作品說話。她們的故事,值得多想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