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退了,新住持印樂法師剛剛履職,少林寺再度成為討論焦點。大家熱議的是各種“新規(guī)”:“聽說以后不用票了”“聽說不賣香了”……
期間,各種聲音此起彼伏。更多人表示這回少林終于像個寺廟了。不過,到底變了沒有?有媒體實地探訪給出了答案:門票還要買,價格沒變;香攤撤了,藥膏還在賣。
聽上去不驚艷,但也不虛。這座1500年的寺廟,從不因一人之變而瞬間轉向。它真正的修復是對自我的回看和整理。
香火降溫,已經是信號
8月2日,媒體實地走進少林寺,最后得到的結論已經很清楚:
1.景區(qū)門票依舊80元一張,購票流程照舊;
2.過去隨處可見的“請香攤”不見了;
3.燒香區(qū)域變安靜了,只剩功德箱邊幾捆免費的清香;
4.賣藥的攤位還有幾家,但也都規(guī)矩不少。
相比較此前,不再是過去那種滿眼生意味兒的感覺。香攤撤掉,是件小事,其中釋放出的信號,是“別再把廟門當市口”。
要不是釋永信出事,很多人已經默認“少林寺就是一門生意”。從景區(qū)門票、功夫表演,到高價香火、聯名文創(chuàng),外人看少林,看到的更多是怎么賺錢。
這些年網上質疑少林寺“廟都不廟了”的聲音不小,哪怕它本就是景區(qū),也本可以少點生意、多點莊重。
所以現在,哪怕只是攤位不見了、香火清淡了,都足夠讓大家興奮。甚至有不少人主動腦補出“少林寺免票”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
要說明的是,這顯然不能當作是誤會,這很像是我們的心理預期在發(fā)作,只因,我們太希望這座寺廟恢復它應有的樣子。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才是它應有的樣子?是門口不賣票?僧人不拿工資?所有佛事都免費?誰都可以進來住幾天?
很多人對少林寺的失望,是因為他們把少林當成了童年記憶里清冷而神秘的“武林圣地”。他們不允許這個地方變得現實、變得熱鬧、變得像一家公司。
而現實是,少林寺是一座1500年的古剎,也是一處5A級旅游景區(qū),還是一個幾百人管理的龐大機構。沒有任何一座千年廟宇,可以靠傳說活到今天。
大家反感的不是少林寺賣文創(chuàng)、開講座、拍電影,而是當這些東西遮住了廟的本質時,信任才開始崩塌。
比如:
1.到處是香攤,功德箱卻空著;
2.主殿門口有人在賣“加持過”的水晶球,甚至拉過來掐八字;
3.出家人講起套路比經文還熟練。
久而久之,這些也自然失了邊界感。也就是說,可以不修苦行僧,但不能像個“經理”。釋永信留下的是爭議,而印樂法師接手的,是一群希望“少林回歸本質”的公眾期待。
目前來看,他上任第一周,沒有大張旗鼓,也沒有強行改革,只是默默做了一些減法:撤掉香攤,維持正常秩序。不聲張,但足以到位。
那么,少林寺什么時候才能真的“像個廟”?
答案不在門票價格,不在香火數量,而在于我們進去之后,是否還能感受到那種安靜、莊重和心里沉得住的感覺。過去,它太吵了。現在,它開始變得安靜一些。
“識心見性,即成佛道?!比暨@座廟還能讓人安靜下來,哪怕片刻不浮躁,那它就還有存在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