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xiàn)場
東南網(wǎng)莆田8月3日訊(通訊員 陳昕靈 肖柯濤 周浩洋 文/圖)近日,廈門大學(xué)“莆渡慈航”實踐隊來到莆田,探訪媽祖文化在民間的深遠(yuǎn)影響,并解讀其作為文化紐帶,如何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隊員們走訪了平海天后宮、黃石天后宮等近十座民間廟宇,用腳步丈量歷史,以觀察記錄傳承。
實踐隊的調(diào)研,從一座有著1020年歷史的古廟——平海天后宮開啟。隊員們步入其中,立刻被其保留完好的宋代“工”字布局與原始的宮殿式風(fēng)貌所吸引。這里的每一處建筑細(xì)節(jié),都仿佛是凝固的歷史。調(diào)研中,隊員們了解到,臺南大天后宮與其締結(jié)“金蘭姊妹宮”,2011年,兩廟共同舉辦了首屆“靖海游”海上巡安活動,這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生動象征。
從歷史厚重的平海古剎,到散落于市井的民間廟宇,實踐隊看到了媽祖文化更具活力的另一面。萬好媽祖宮是“湄洲巡安”赴臺路線上重要的接駕點。近年來,萬好媽祖宮與臺中、臺南的多家宮廟締結(jié)金蘭,交流十分頻繁。這些不間斷的民間交流,使隊員們深切感受到,媽祖信仰已成為一條無形的紐帶,緊密地將兩岸同胞的情感與文化連接在一起。
“媽祖文化,是從歷史深處走來,在民間生長,最終成為海峽兩岸緊緊編織在一起的文化紐帶?!痹诮Y(jié)束一天的走訪后,隊員在實踐筆記中寫下了這樣的感悟。
據(jù)悉,廈門大學(xué)社會與人類學(xué)院依托其在社會學(xué)、人類學(xué)等領(lǐng)域的理論積淀,立足民族地區(qū)和鄉(xiāng)村實際,于今年組織了多支實踐隊伍分赴福建、新疆、云南、貴州、寧夏等地,開展系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社會實踐活動。作為福建支隊,“莆”渡慈航實踐隊以青春之筆,記錄下這份起于莆田、情系兩岸的文化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