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惠城區(qū)汝湖鎮(zhèn)的午后仍帶著暑氣,退役軍人李伯家的院角突然傳來窸窣聲——紅棉慈善會志愿者付仁貴正蹲在花盆旁,將積水緩緩倒在水泥地上。"李伯您看,這巴掌大的水洼,三天就能孵出成百只蚊子。"他邊說邊用刷子清理盆沿的青苔,袖口的志愿者袖標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這一天,這位1998年退伍的老兵,正用軍人特有的細致,為昔日戰(zhàn)友筑起一道特殊的"防疫戰(zhàn)壕"。
從軍營到社區(qū):不變的沖鋒姿態(tài)
"稍息、立正!"付仁貴的指令曾在訓練場響徹三年,如今化作消殺現(xiàn)場的輕聲叮囑。在汝湖鎮(zhèn)退役軍人家中,他戴著護目鏡配比消毒藥劑,噴霧器每按一次,都像拉動槍栓般有力。室內(nèi)滯留噴灑時,他特意將藥劑重點噴在衣柜后方——這個蚊蟲易藏身的"死角",恰是他在部隊營房值勤時總結的經(jīng)驗。
這份擔當早在軍營便已鑄就。1995年入伍的付仁貴,在部隊熔爐中淬煉出雷厲風行的作風,1998年入黨時的誓言至今清晰:"為人民服務不分戰(zhàn)場內(nèi)外。"退伍后,他化身公益路上的"多面手":義剪時的剪刀比軍刺更靈巧,慰問時的話語比口令更暖心。此次消殺行動前,他特意研讀了汝湖鎮(zhèn)衛(wèi)生院發(fā)布的防控指南,將"清積水、滅成蚊"的專業(yè)要求,轉化為老兵們聽得懂的"戰(zhàn)場術語":"積水是蚊蟲的'彈藥庫',咱們端掉它!"
防疫課堂進家庭:把知識變成"防身術"
"這病叫'彎脊之痛',關節(jié)疼得能讓人直不起腰。"在老兵張叔家,付仁貴指著手機里的防疫圖解,講解基孔肯雅熱的癥狀時,特意加重了語氣。他知道,這些曾在訓練場上揮灑汗水的老兵,關節(jié)或多或少都有舊傷,一旦感染后果更嚴重。當張叔的孫子好奇地問"蚊子怎么帶病毒",他拿起紗窗上的一只伊蚊標本:"這小蟲子叮了病人,再叮你,就像壞人行兇用了兩回刀。"
這種"實景教學"暗藏巧思。噴藥時講解藥劑滯留原理,清積水時演示幼蟲殺滅技巧,連晾曬衣物都不忘提醒"別給蚊子當'停機坪'"。退役軍人王伯感慨:"小付講的比廣播里清楚!現(xiàn)在我家老太婆天天盯著花盆轉。"數(shù)據(jù)印證著成效:汝湖鎮(zhèn)衛(wèi)生院同期監(jiān)測顯示,接受過志愿服務的家庭,蚊蟲孳生地清除率提升40%。
紅棉織就防護網(wǎng):慈善力量的精準滴灌
這場特殊的慰問,是紅棉慈善會"雙擁+防疫"模式的生動實踐。正值基孔肯雅熱防控關鍵期,該會將傳統(tǒng)慰問物資升級為"健康禮包",而付仁貴的消殺服務,更讓關懷從"送物資"深化為"傳技能" 。在他的帶動下,已有多名退役軍人志愿者加入消殺隊伍,用"老兵教老兵"的方式織密防護網(wǎng)。
夕陽西下時,付仁貴的噴霧器空了,手里卻多了本登記冊——上面是30戶老兵家的積水點分布圖。"今天帶幾包滅蚊幼劑來。"他在扉頁寫下計劃,字跡像在部隊時寫戰(zhàn)斗日志般工整。與志愿者的身影在暮色中交疊,共同勾勒出基層防控的溫暖輪廓。
正如基孔肯雅熱的防控核心在于“無積水則無傳播”,這場由汝湖鎮(zhèn)退役軍人事務站發(fā)起的守護行動,正以“無間斷的關懷”為紐帶,讓防疫意識在軍民同心的協(xié)作中悄然扎根、生長。(記錄者:李鴻國)
責任編輯:吳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