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駕駛芯片領域,英偉達一直是公認的“王者”。
此前,國產新能源汽車大多采用其Orin X芯片,單顆算力254TOPS(萬億次運算每秒),部分車型用兩顆達到508TOPS,基本能滿足當時的智駕需求。
前年,英偉達宣布將推出新一代智駕芯片Thor(雷神),號稱算力高達2000TOPS,是前代的近8倍,更關鍵的是,它宣稱能“一顆頂六顆”——同時為自動泊車、智能駕駛、車機、儀表盤、駕駛員監(jiān)測等多個系統(tǒng)提供算力,集成化優(yōu)勢能大幅降低汽車成本和布線復雜度。
這一消息讓國產車企興奮不已,小鵬、理想、小米等紛紛表示要在新車型上采用Thor。
然而,Thor的量產計劃從一開始就“不省心”。原本預計2024年量產,卻多次跳票,最后推遲到2025年初,還搞出一個閹割版來。
更糟的是,臺積電在代工時發(fā)現(xiàn)Thor存在設計缺陷,導致良率低下,不得不重新設計。
重新提交后,Thor的算力從2000TOPS縮水至700TOPS,僅是最初宣傳的三分之一,原本“一顆頂六顆”的集成化設計也成了空,最終只能作為普通智駕芯片使用,和之前的Orin X拉不開太大差距。
這一變故直接打亂了幾家國產車企的計劃。小鵬原計劃在P7+和G7車型上使用Thor,跳票后,P7+不得不改用雙Orin X方案(兩顆芯片)。G7則因Thor遲遲不到,被迫啟用自研的圖靈芯片(僅在Ultra版使用),算是“被迫練兵”。
理想的情況更棘手,其自研的40億體量VLA模型(視覺-語言-動作多模態(tài)大模型)本計劃依賴Thor的高算力,跳票后算力不足,最終只能自研“舒馬赫”芯片來救場。
小米YU7雖用上了Thor,但算力僅700TOPS,遠低于最初的2000TOPS預期,導致部分依賴高算力的大模型無法部署,功能開發(fā)受限。
不過,Thor的多次“放鴿子”也意外推動了車企自研芯片的進程。此前,部分車企對自研芯片持觀望態(tài)度,認為“買現(xiàn)成的更省事”,但Thor的變故讓他們意識到:關鍵技術不能完全依賴外部供應,否則計劃隨時可能被打亂。
于是,小鵬的圖靈芯片從“備用方案”變成“主力”,已上車測試;理想加速“舒馬赫”芯片的研發(fā),計劃未來替代外部采購;蔚來也推出了自研的“天璣”芯片,逐步構建自己的芯片體系。
從依賴進口到被迫自研,國產車企在芯片領域的這場“意外轉折”,既暴露了供應鏈風險,也展現(xiàn)了自主創(chuàng)新的潛力。Thor的“放鴿子”雖讓車企吃了苦頭,卻也倒逼它們在芯片領域邁出更堅實的步伐。未來,隨著自研芯片的成熟,智能駕駛的算力之爭或許將迎來新的局面——畢竟,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真正“穩(wě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