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時,在解放戰(zhàn)爭中立下不世之功的粟裕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大將之首,那么大將第二呢?
誰都沒想到大將第二既不是高瞻遠矚的黃克誠大將,也是戰(zhàn)功赫赫的陳賡大將,而是已經(jīng)脫離前線十多年的徐海東。
徐海東在十位大將中排名第二其實有著不小的爭議,連他自己都措辭上書中央要求降銜。
原因也很好理解,畢竟長期沒有工作卻評點第二,讓陳賡這些八年抗戰(zhàn),三年解放戰(zhàn)爭打滿的將軍怎么看。
但是沒想到毛主席卻不同意,而且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評語:
徐海東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也正是這句評語奠定了徐海東的大將第二位次,毛主席所說的大功許多人都清楚就是當初陜北時徐海東贈送給中央紅軍的五千大洋。
那么如果沒有當初徐海東贈送給中央紅軍的五千大洋,徐海東還能授大將第二嗎?大將或許能授但絕對不是第二名。
02
徐海東的大將第二其實并不只是又這五千大洋換來的,相反徐海東的位置是兩個因素的共同結果。
第一個因素就是徐海東的地位和軍中山頭,徐海東是獨立完成長征的紅25軍的代表,也是紅25軍和陜北紅軍合流后組成的紅15軍團軍團長。
紅15軍團軍團長這個職務其實從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大將軍銜了。
紅軍早期除紅四方面軍外總計十個軍團,前后有十二個軍團長,六人犧牲六人幸存,幸存下來的六人中四個元帥,一個大將徐海東,一個蕭克上將。
蕭克這個上將其實就有著很多原因,而且徐海東還是紅25軍和陜北紅軍的代表,就必然是大將軍銜了。
陜北紅軍的地位不用多說,就算沒有元帥也必須要有大將,如果劉志丹、謝子長沒有犧牲的話,是可以代表陜北紅軍的。
劉志丹、謝子長犧牲后,能夠代表陜北紅軍的大將代表就只有徐海東了,因此即使徐海東在后來的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中都沒有什么功勛也能夠授予大將。
這是由他的歷史地位和身份山頭所決定的,紅二十五軍獨立完成了長征,又和陜北紅軍一起開辟了陜北成為了未來中國革命的搖籃。
這個歷史定位注定了紅二十五軍和陜北紅軍的定位,必然要有一個大將。但是也僅僅是大將,或許是第九或許是第十。
能夠讓徐海東排在第二位置上的就是毛主席所說的大功了。
03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qū)正式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原本所有人都以為紅軍實力壯大了革命更加光明了。
然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張國燾,眼見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圍剿和長征中損失慘重,此時兵力不過兩萬人,而紅四方面軍兵力高達八萬多人。
張國燾開始有了分裂的想法,隨后就是南下和北上的分歧,甚至張國燾在南下失敗后產(chǎn)生了另立中央的想法。
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陜北,此時的紅軍缺衣少食,幾乎已經(jīng)在崩潰的邊緣。
為了應對陜北的冬天,毛主席罕見的選擇了主動向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求救,希望能借幾千大洋救急。
要知道中央紅軍代表著黨中央,按理來說對地方紅軍應該是命令才是,但此時的中央已經(jīng)不敢信任任何人了,更不敢命令紅十五軍團了,只能用求救。
可見此時中央的狼狽和軟弱,也可以看出此時毛主席和中央紅軍極度缺乏信任。
關鍵時刻徐海東沒有絲毫猶豫,直接給黨中央送出了紅十五軍團原本用于過冬的全部后勤——五千大洋。
徐海東滿懷歉意地說:“本想多給點,無奈我們也沒有了。”
此時剛經(jīng)歷了與張國燾的分歧陰影重重地中央來說,徐海東無異于真正地雪中送炭。
除了五千大洋之外,徐海東更是將自己地紅十五軍團徹底交給中央領導,將最重要的騎兵團直接劃給了中央紅軍。
徐海東用自己的現(xiàn)實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忠誠和黨性,這也成為了毛澤東和一眾中共領導無法忘懷的回憶。
盡管自1940年以后,徐海東就再也沒有上戰(zhàn)場,也沒有像粟裕、陳賡一樣戰(zhàn)功赫赫,但是毛主席和黨中央仍然決定給他這個大將第二。
如果沒有那五千大洋,徐海東或許還會是大將,即使不是大將也可以和蕭克爭一下上將之首的位置。
但正因為那五千大洋,奠定了徐海東大將第二的位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