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把美國推到國際風暴中心:他公開承認,美國已向敏感海域部署兩艘核潛艇,回應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杰夫對美方發(fā)出的“死亡之手”威脅。
而這一切,都源自特朗普向克里姆林宮發(fā)出的一個帶著選舉意味的最后通牒。特朗普式的外交,不是細水長流的談判,而是擲地有聲的喊話:直接粗暴、往往帶著“火藥味”。這一次也不例外。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與冷戰(zhàn)幽靈的蘇醒
2025年7月的最后一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甩出一枚“輿論核彈”:他宣布已向俄羅斯附近海域部署兩艘核潛艇,以回應俄方關于“死亡之手”系統的威脅。
這場由外交口水戰(zhàn)升級而來的核威懾博弈,讓冷戰(zhàn)時期的“死亡之手”系統——這個曾讓全球戰(zhàn)栗的終極毀滅裝置——再度成為國際輿論焦點。
而這一切的導火索,源自特朗普為推動俄烏和談設定的“10天最后期限”,以及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杰夫那句意味深長的警告:“俄羅斯仍保有蘇聯時期的終極核打擊能力”。
特朗普的外交風格向來以“極限施壓”著稱。早在2025年1月重返白宮后,他便多次公開要求俄羅斯在50天內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否則將對俄實施“毀滅性制裁”。但隨著期限臨近未見進展,特朗普的耐心逐漸耗盡。
7月28日,他在英國訪問期間突然宣布將期限縮短至10天,并威脅對俄加征100%關稅。這種近乎“最后通牒”的強硬姿態(tài),立即引發(fā)俄方反彈。
梅德韋杰夫次日便在社交媒體上反擊稱,特朗普的行為是“邁向戰(zhàn)爭的一步”,并特別提到俄羅斯保留著“死亡之手”系統——這個蘇聯時期研發(fā)的自動核反擊系統,能在國家指揮體系被摧毀后自動發(fā)射核導彈進行報復。
特朗普顯然不愿在這場輿論戰(zhàn)中示弱。8月1日,他在“真相社交”平臺宣布已下令部署兩艘核潛艇至“適當區(qū)域”,并稱這是對俄方“極具挑釁性言論”的回應。
盡管五角大樓未透露核潛艇的具體型號和位置,但外界普遍猜測可能是攜帶“三叉戟”導彈的戰(zhàn)略核潛艇或配備“戰(zhàn)斧”導彈的攻擊核潛艇。俄羅斯軍事專家則推測,這些潛艇可能被部署在北極地區(qū)或太平洋靠近堪察加半島的海域,以縮短對俄本土的打擊時間。
這場看似“隔空對罵”的外交博弈,實則暴露出美俄核威懾戰(zhàn)略的深層矛盾。
特朗普將核部署作為談判籌碼的做法,與俄羅斯強調“核威懾是國家安全基石”的立場形成尖銳沖突。
梅德韋杰夫在回應中特別提到“死亡之手”系統,正是要向美國傳遞一個明確信號:俄羅斯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核訛詐,即便面臨毀滅性打擊也將保留反擊能力。
而特朗普的核潛艇部署,則試圖通過展示“即時打擊能力”迫使俄方讓步,這種將核力量工具化的做法,被國際社會批評為“拿全球安全玩火”。
“死亡之手”的陰影:從冷戰(zhàn)遺產到現實威脅
要理解這場危機的深層邏輯,必須追溯“死亡之手”系統的歷史脈絡。這個正式名稱為“周界”(Perimeter)的核反擊系統,是蘇聯在1980年代為應對美國“第一次打擊”理論而研發(fā)的終極防御機制。
其核心設計理念是:一旦監(jiān)測到核攻擊導致國家指揮體系癱瘓,系統將自動啟動核導彈發(fā)射程序,對預設目標實施報復性打擊。盡管蘇聯解體后該系統的實際運作狀態(tài)一直是謎,但俄羅斯近年來多次暗示仍在維護這一冷戰(zhàn)遺產。
2024年9月,俄總統普京簽署新版《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明確將“遭受大規(guī)模空襲”列為使用核武器的條件之一,被外界解讀為“死亡之手”系統的現代化升級。
梅德韋杰夫在此次危機中重提“死亡之手”,既是歷史威懾的延續(xù),也是對特朗普最后通牒的戰(zhàn)略反制。根據俄羅斯官方披露的信息,該系統通過遍布全國的傳感器網絡實時監(jiān)測核輻射、地震波等數據,一旦判定國家遭受毀滅性打擊,將通過地下通信網絡向數百枚洲際導彈發(fā)送發(fā)射指令。
這種“自動反擊”機制的存在,使得俄羅斯即便在領導層被摧毀的情況下仍能實施核報復,從而形成“相互毀滅”的恐怖平衡。
而特朗普的核潛艇部署,恰恰觸動了俄羅斯對“核指揮權被削弱”的敏感神經——美國試圖通過前沿部署縮短打擊時間,可能迫使俄羅斯降低核反擊門檻,進而加劇誤判風險。
更值得警惕的是,“死亡之手”系統的觸發(fā)機制存在不可控風險。根據解密文件,該系統在設計時并未設置“敵我識別”功能,一旦啟動將無差別攻擊所有擁核國家甚至工業(yè)國。
這種“核捆綁”策略雖然在冷戰(zhàn)時期有效遏制了全面戰(zhàn)爭,但在當前多極化的國際格局下,可能因第三方誤判或技術故障引發(fā)連鎖反應。例如,若某個非核國家對俄發(fā)動常規(guī)攻擊導致系統誤判,極可能引發(fā)全球核災難。
核威懾升級:全球安全格局的連鎖震蕩
特朗普的核威懾策略不僅加劇了美俄對抗,更引發(fā)了全球安全格局的連鎖反應。
在他宣布核潛艇部署后,中俄立即啟動“海上聯合-2025”軍演,中方派出包括052D驅逐艦和升級版“基洛”級潛艇的艦隊,與俄方在西太平洋展開反潛、防空等實戰(zhàn)化演練。
歐盟也罕見發(fā)聲,批評特朗普的做法“將全球推向核戰(zhàn)爭邊緣”,并呼吁美俄恢復《新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談判。
這種“陣營化”反應凸顯了當前國際安全秩序的脆弱性。美國近年來投入1.7萬億美元升級“三位一體”核力量,并通過“核共享”機制強化對盟友的控制,這種追求“絕對安全”的做法被中國外交部批評為“破壞戰(zhàn)略穩(wěn)定”。
而俄羅斯則通過修改核威懾政策、恢復戰(zhàn)略轟炸機巡航等手段反制,形成“以核制核”的對抗循環(huán)。這種零和博弈思維,使得《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框架下的多邊裁軍努力陷入停滯,無核武器國家的安全訴求被邊緣化。
對普通民眾而言,這場危機的影響已超越政治層面。國際油價因地緣風險飆升,全球供應鏈再次面臨沖擊;歐洲多國重啟“核掩體”建設討論,冷戰(zhàn)時期的恐慌情緒悄然復燃。
當特朗普的核潛艇在北冰洋冰層下潛行,當“死亡之手”系統的紅色警示燈在莫斯科地下指揮所閃爍,人類再次站在了核戰(zhàn)爭的懸崖邊緣。這場危機的本質,是冷戰(zhàn)思維與21世紀多極化現實的激烈碰撞。
美國試圖通過核威懾維護霸權,俄羅斯以“終極毀滅”捍衛(wèi)主權,這種非此即彼的對抗模式,最終只會將世界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歷史的教訓早已證明,核戰(zhàn)爭沒有贏家。當前最緊迫的,是美俄雙方回歸理性,重啟《新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談判,建立更穩(wěn)定的核危機管控機制。國際社會也應共同施壓,推動核武器國家承諾“不首先使用”原則,將核力量從政治博弈的工具還原為最后的威懾手段。
觀察者網——美國縮短對俄“最后通牒”期限后,特朗普和梅德韋杰夫打起了口水戰(zhàn)
環(huán)球時報——對俄“水下暗戰(zhàn)升級”?特朗普核潛艇指令引猜測
環(huán)球時報——爆發(fā)“口水戰(zhàn)”!特朗普提醒梅德韋杰夫“小心言辭”,后者回應:這么緊張?說明俄方做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