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紋深處》
我總在暮色里辨認詞譜的褶皺,那些被玉簪挑破的云翳,原是辛稼軒醉里挑燈的劍氣。案頭青瓷裂出天青色經(jīng)絡(luò),有人把半生浮名雕琢成鶴影,棲在《鶴沖天》的末句不肯降落。
松煙墨在澄心堂紙上洇出汴河輪廓,柳七的蘭舟正載著曉風(fēng)殘月逆流而上。浪花凝結(jié)成詞譜中的小注,每個標點都是時間咬合的齒痕。黃金榜下褪色的朱批,終究比不過井水處歌謠的皺紋深刻。
洛陽舊紙堆里翻出半闋《臨江仙》,晏小山的落花在平仄間重新懸停。琴弦斷處生出新苔,覆蓋了所有關(guān)于圓滿的證詞。最驚心的頓悟往往藏在閑筆里:當詞人寫“當時明月在”,整座臨安城便成了透明的琥珀。
范仲淹的孤城至今仍在羌管里搖晃,角聲濺起的星子,墜入放翁劍南詩稿的殘頁。那些在邊塞詩里反復(fù)淬煉的月光,原是同一種悲憫的銀礦——詞人把家國碾成齏粉,卻用最細的羊毫蘸著書寫永恒。
此刻我摩挲著宋版書脊的斷紋,千年光陰正從蝴蝶裝訂線中滲出。那些宦海沉浮時煨暖的豁達,離亂中淬火的柔韌,都化作詞譜邊欄的批注:一撇是放下的釣竿,一捺是提起的山河。當電子屏的藍光割裂長夜,仍有未署名的詞心在韻腳處呼吸,像北斗斜插進水泥森林,為所有囿于三維的靈魂鑿開第四重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