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那些年,臺灣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處處碰壁,常常有錢也買不到心儀的貨色,而現(xiàn)如今,隨著美國迫切的想要同中方改善經(jīng)貿關系,賴清德也是遭受了更深的重創(chuàng),畢竟唯一能夠為其提供武器的特朗普,也都一改常態(tài)沒有在臺灣問題上大做文章。
除了公開拒絕賴清德妄圖“過境”美國紐約的請求以外,就連在美國售臺武器上也罕見的缺少了一些大的動作,但誰能想到的是,隨著美國改變了態(tài)度,立馬就有另外一個國家選擇對臺出售武器裝備,意圖助力民進黨“以武拒統(tǒng)”的基礎上,可謂是嚴重挑釁一中原則!
那么這一個國家究竟是誰呢?其又選擇向臺出售了那些軍武?
雖然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海鯤”號實打實的是臺灣傾注了全部心血,所自造的第一艘柴電潛艇!
當然這也只是島內對外的說法,實際上這艘潛艇從概念誕生之初,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萬國牌”大雜燴。
作戰(zhàn)系統(tǒng)和聲吶來自美國,而最初規(guī)劃的主機選自某個北歐國家,光電桅桿則用的是美軍核潛艇同款裝備的簡化版。
不過造潛艇可不像拼積木那么簡單,各個子系統(tǒng)的匹配和整合才是核心技術瓶頸。
所以在去年的時候,“海鯤”號的建造進度一度卡殼,原因就是美國供應商延遲交貨,這種受制于人的滋味讓臺軍方如鯁在喉,同時也讓他們開始急切地尋找備用方案。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綠燈”亮了,世界頂級的柴油機制造商MTU公司的主機,以及德國生產(chǎn)的先進光電桅桿,赫然出現(xiàn)在了可采購清單上。
這個消息簡直讓臺軍方喜出望外,項目負責人甚至立刻派專人飛往德國確認,并拿到了供貨保證。
臺軍方拍板決定從第二艘后續(xù)艇開始,全面換裝德國的主機和光電桅桿。
但這也意味著“海鯤”號的原型設計圖紙,恐怕還沒焐熱就要被推翻大改,要知道潛艇的設計是一個精密無比的整體工程,排水量、重心、空間布局等等都與主機和桅桿的尺寸、重量、功耗息息相關。
這樣一來更換核心部件,無異于給一個正在成型的人做心臟和大腦的移植手術,整個身體的骨骼、血管、神經(jīng)系統(tǒng)都得重新調整。
甚至因為這樣的改變,首艘艇“海鯤”號的“原型”意義將大打折扣,它不再是后續(xù)量產(chǎn)艇的標準模板,反而更像一個驗證各種外購設備能否勉強拼湊在一起的“試錯平臺”。
這種“東拼西湊、邊改邊造”的模式,對潛艇的最終性能和可靠性,無疑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可同樣的故事,除了是“海鯤”號需要面對的困境以外,也發(fā)生在臺灣新一代輕型護衛(wèi)艦的建造上。
原本這為了“以快補量”的護衛(wèi)艦已經(jīng)選定了英國BAE公司的997型雷達,可當?shù)弥袡C會買到性能更優(yōu)的德國亨索爾特公司的TRS-4D雷達后,臺海軍再次動了“換心”的念頭。
要知道早在2022年的時候,臺灣就曾求購過TRS-4D雷達,但當時得到的回應卻是被德國嚴詞拒絕。
外界普遍將德國態(tài)度的轉變,歸功于所謂的“芯片外交”,而臺積電投資百億歐元在德國德累斯頓設廠,被認為是敲開德國軍售大門的“投名狀”。
這個說法固然有其道理,但如果把視野拉得更廣,會發(fā)現(xiàn)這背后是德國國家戰(zhàn)略的一次深刻轉向。
真正的催化劑是遠在東歐的俄烏沖突,這場戰(zhàn)爭徹底敲醒了德國人,過去幾十年德國一直試圖通過緊密的商業(yè)聯(lián)系來影響和穩(wěn)定自身。
但殘酷的現(xiàn)實證明這條路不僅走不通,反而讓德國自身在能源等領域陷入了被動。
在這個大背景下,對臺軍售的放寬就不僅僅是一筆簡單的“芯片換軍火”交易了,它可以直接提振本國軍工企業(yè)。
因此臺積電設廠更像是一個恰逢其時的契機和絕佳的借口,它讓德國的戰(zhàn)略轉向顯得不那么突兀。
可德國打出“臺灣牌”看似精明,卻讓整個牌局的風險急劇升高。
對于臺灣而言,獲得先進技術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代價也同樣沉重,這種“打補丁”式的裝備采,讓其防務自主的夢想更加遙遠。
核心技術、設計理念、后勤維護全部掌握在外商手中,臺軍方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議價能力和主動權,只能被動地接受供貨延遲、中期改版、價格上漲等各種變數(shù)。
一個依賴“萬國牌”拼湊起來的軍隊,其真實的持續(xù)作戰(zhàn)能力,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對于德國來說,這一步棋同樣是高風險的賭博,軍火訂單的收益固然可觀,但與中德之間每年近三千億歐元的貿易額相比絕對是九牛一毛。
更不要說在汽車、化工、機械制造等關鍵領域,德國經(jīng)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短期內根本無法改變。
這種在對方核心利益上進行的挑釁,勢必會招致反制。
雖然反制不會立刻到來,但它會成為埋藏在德國企業(yè)中的一大隱患,頭從而為兩國未來的經(jīng)濟合作蒙上濃厚的陰影。
可以說德國的這一選擇,正在考驗著其外交決策的智慧與平衡能力。
況且這類舉動無疑為本已緊張的地區(qū)局勢火上澆油,它開創(chuàng)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可能會誘使其他擁有先進軍事技術的歐洲國家跟進。
而盡管賴清德之流獲得這樣的助力,在大陸的眼中也不過是徒勞無功,相較于其依舊還在乞求他國軍售的局面,我國早就成長到了島內無法追趕的地步。
在8月3日當天,解放軍直接就披露了無人化作戰(zhàn)模式!
無人機“蜂群”與機器“狼群”協(xié)同作戰(zhàn)演習,足以令島內意識到雙方之間的差距!
當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這場軍備競賽,誤判和沖突的風險勢必只會螺旋式上升。
那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場由政治算計和軍事采購交織而成的大戲,恐怕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