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不僅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獻,更是一座取之不盡的文化寶庫。無論是學者探尋古代政治文明的脈絡,還是普通讀者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都能從中獲益匪淺。最新上市的孔祥軍先生的《周禮鄭注匯校》是一部底本精善,校本宏富,標點審慎,異文精辨的匯校類古籍整理著作。今天請孔先生講講《周禮》與西周上計制度。
《周禮鄭注匯?!罚紫檐?匯校
2003年12月湖南郴州市文物考古隊在郴州市蘇仙橋建設工地發(fā)現漢代至宋元時期古井十一口,2004年2月于十號井出土西晉木簡909枚(含殘簡),據相關學者研究,這批木簡的主體部分正是西晉桂陽郡郡府保存的“上計階簿”的存檔副本,從考古實物角度為研究中國古代上計制度提供了重要參考。
郴州西晉簡
所謂上計,簡單的說,是地方官員每隔一段時間,對管轄范圍內的人口、戶數、田地、賦稅、山川交通、人文風俗等等重要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并派出專門人員,攜帶這批數據資料趕赴中央,向專門機構提交上報,以此作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的有效手段,《宋書·百官志》便有記載:漢制,歲遣上計掾、史各一人,條上郡內眾事,謂之階簿,至今行之。
實際上,這項制度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初具規(guī)模,《周禮》一書對此便有較為詳細地記錄。現代學者張亞初、劉雨通過系統研究西周的金文實物,對《周禮》所載史事年代作出了可信判定。他們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一書中提出,《周禮》在編寫時一定參照了西周時的職官實況,且其六官的體系與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官制體系大體相近。所以,若想考察西周上計制度,應將《周禮》作為主要參考資料。
《周禮》記載了若干與上計相關的官職職事,如《周禮·天官》太宰之職記載,凡是國家政務上的小事,可由太宰做主處理。年終時,太宰要接收所有官府整理的辦公總賬,評斷官府匯報的政績,以協助王決定對官吏的罷退或提升。那么,太宰的重要職責之一便是要接收總賬,即“受其會”,所謂“會”是歲末之“大計”。相應地,《天官》小宰之職記載,古代官府治理政務的八種成規(guī)之一為“聽出入以要會”,要會,則為古代州郡官吏每年的考績簿書。每月月底,小宰就要接收官吏們呈報的當月會計總賬,每年年終,要協助太宰接收一年的會計總賬,則月計曰要,歲計曰會。除了每月上報“月要”,還有上報年終文書“歲會”,鄭玄稱此種歲會像漢代當時的上計,那么,《周禮》所見歲會之制與漢代上計舊例類似,基本無疑。從太宰、小宰的有關上計的職責來看,也與漢初張蒼作為計相在中央政府主持上計事務較為相似。
《周禮鄭注匯校》卷第一 天官冢宰第一
除了太宰、小宰與周王較為密切的職官,《周禮》還記載了其它與上計相關的職官所任?!吨芏Y·天官》載司會之職有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鄭玄則稱司會主管天下的“大計”,是計官之長,類似于漢代的尚書。除了司會,《天官》載天府之職,掌管始祖廟中珍寶、檔案的收藏,以及有關的禁令,又“凡官府鄉(xiāng)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對此,鄭玄引鄭司農之說,“治中,謂其治職簿書之要”,據此官府鄉(xiāng)州及都鄙各級政府的計類文書藏于祖廟。天府是掌管計類文書的官員,從這一角度而言,與天府相類似的是司書,《天官》載司書之職有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鄭玄謂司書主計會之簿書,則表明司書是中央專門保管各地上報的計類文書的職官。司書保管的計類文書涵蓋地方諸多方面的信息,掌管有關國家的六典、八法、八則、九職、九賦、九貢、九式的正本,以及王國中的戶籍和土地的地圖。每隔三年,就要協助大宰對各級官吏政績進行總的考核,據以知曉百姓的農具、兵器、土地、勞動力、牲畜等的數目,山林、川澤的情況,考核各級官員的征調勞役、征收賦稅是否合理。在征收賦稅上,掌管征收事務的官員都要從司書處接受所當征收的數額,且“及事成,則入要貳焉”,也就是說,等到征收完畢,就要將征稅記錄的副本交給司書。關于“入要貳焉”,賈公彥《周禮疏》解釋道:“及事成,收斂畢入要,謂寫一通副貳文書,名為要,入司書?!笨芍旄9艿挠嬵愇臅c司書保管的計類文書屬于正副本的關系。周王與冢宰根據天府、司書保管的計類文書,了解地方上的財產、器械、農田、家畜、山林、賦稅等方面信息,據此來制定中央財政支出的規(guī)劃。除了行政方面,司法部門也需向周王或冢宰呈遞計類文書,《周禮·秋官》載士師之職,記載掌管司法的士師年終之時需定計簿,對各地執(zhí)法情況加以匯報。
《周禮》而外,其它傳世典籍所載先秦上計制度多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秶Z·周語》記載周定王時即有“月會”“旬修”“日完”,這應該屬于上計制度的一部分。無獨有偶,《國語·周語》出現的“月會”“旬修”“日完”,反映了東周時期的情況,而西周時期,《周禮》亦有相似的記載,《天官》載司會之職,“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既有所謂考日成、考月成、考歲成,則當必有一日、一月、一年之簿書作為稽考的根據。周天子既對用禮之故事了如指掌,可見其對中央所掌握的“月會”“旬修”“日完”頗為熟悉,這也符合《周禮》“以周知四國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廢置”的記載。計簿是為周王、冢宰資政的依據,其產生與使用至西周時,應已形成了一定的慣例成規(guī)。
《國語匯校集注》,俞志慧 撰
至春秋戰(zhàn)國,上計制度則日趨成熟,漸成定法。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魯國大夫臧氏、季氏交惡,郈魴假讓臧會當上賈正,身為賈正,不得不向季氏呈送計簿。同樣,《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記載晏子曾將治理東阿的情況上呈齊景公。到了戰(zhàn)國時期,上計制度的相關實例愈加眾多且記載詳細,《呂氏春秋·知度》記載任登作為中牟令,向趙襄子“上計”,匯報地方治理,并舉薦賢才?!俄n非子·外儲說左下》載西門豹為鄴令,前后兩次上計,魏文侯一次“收其璽”,一次“迎而拜之”,皆根據上計的信息來判斷西門豹是否稱職,是否能夠繼續(xù)擔任鄴令。《淮南子·人間訓》記載解扁上計,報告地方的收入是以往三倍,而作為君主的魏文侯則對解扁傳達的內容表示懷疑。實際上,上計制度本有“核?!币画h(huán),出土秦漢“效律”即與此有關。據現存史料,秦漢各級計類文書,皆須受到平級、上級機構的審核、校對,這應是淵源有自,而一以貫之的。
其時除有以日、旬、月、年為周期的考核,還有以三年為周期的“大比”,即每三年對各項工作進行稽考,除了司書、司會,小司徒、縣師、州長、鄉(xiāng)大夫、黨正等也均有參與。如《周禮·地官》記載小司徒在接受三年一次的大比時,匯報工作的主要依據是來自邦國治理考核的“比要”,亦即各地呈遞上來有關治績的計類文書。具體到地方,自上而下,各行政層級也各有大比:縣師,每逢大比就以考察公邑所屬官吏們的政績而報告上級,來加以罷免或提升;州長,大比時對本州各級官吏、民眾進行全面考核,以協助鄉(xiāng)大夫的工作;鄉(xiāng)大夫,則考查百姓的德行、道藝,而從中選拔薦舉德行優(yōu)異和才能卓越的人;黨正,職責在于考察其族之夫家眾寡,尤其是其貴賤老幼廢疾及其六畜車輦,一一記載,大比之時,加以匯報。大比的核心考察內容是人口民數,小司寇三年大比之時,主要關注齊民之眾寡、齒歲,并將相關信息匯報至中央專門掌管計類文書的天府,藏于祖廟之中。負責向小司寇呈送這些人口信息計類文書的是司民,掌管登記萬民的數目、具體地址、男女性別,并登記清楚每年出生、死亡的人數變化。
陜西周原遺址
《周禮》對當時涉及上計的政治組織、職官、簿書制作、上計時間等皆有著若干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多傳世文獻記載,也能間接證明《周禮》所述上計制度應該真實存在,可以說《周禮》是研究包括上計制度在內的若干西周制度的必要依據。綜而言之,在立足《周禮》等傳世典籍的基礎上,結合若干出土簡牘,釋讀中國早期不斷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歷史進程,可知至少從西周時期開始,上計就已經成為中央加強對地方管理與控制的一種常規(guī)制度。
一部精善的《周禮》鄭注讀本
《周禮鄭注匯校》
孔祥軍 匯校
繁體橫排
16開 平裝
978-7-101-17238-6
128.00元
內容簡介
《周禮》是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核心經典文獻之一?!吨芏Y》以六官統攝六典(《冬官》早佚,以《考工記》補之),系統地展示了國家機構設置及其職能,對漢代以降的中國歷史進程和社會發(fā)展產生了經久影響。東漢時,《周禮》就有不少注家,其說多已亡佚,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鄭玄的《周禮注》,但缺乏以《周禮》鄭注為中心的匯集??焙腿嫔钊氲难芯?。
本書以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吳郡徐氏刊《周禮》為底本,以唐石經、蜀石經、白文本、婺本、金本、建本、附圖本、纂圖本、互注本、京本、蜀本、重言重意本、岳本、八行本、十行本為對校本,以陸德明《經典釋文》、單疏本《周禮疏》及魏了翁《周禮折衷》所引為參校本,并參考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阮元《周禮注疏??庇洝?、汪文臺《十三經注疏??庇涀R語》、黃丕烈《重雕嘉慶本校宋周禮札記》、孫詒讓《十三經注疏校記》、加藤虎之亮《周禮經注疏音義??庇洝返刃?背晒?,以及彭林、金少華等先生整理的《周禮注疏》中的??庇涍M行匯校。
此次匯校,不改底本,對勘各本,凡有異文,均出校說明,并以校注方式置于當頁頁下,以期全面反映《周禮》之前人校勘面貌。作者考辨研究之心得,則以按語的形式附在校記最末。
作者簡介
孔祥軍,江蘇揚州人,歷史學博士,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山東大學中國經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日本北海道大學客座研究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四項,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兩項,出版《阮刻〈毛詩注疏〉圈字匯校考正》等專著九部,整理《毛詩傳箋》(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等,發(fā)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相關學術成果兩次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第十四屆、第十六屆)等獎勵。目前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古代經學文獻整理研究工作。
目 錄
凡例
卷第一 天官冢宰第一
卷第二 天官冢宰下
卷第三 地官司徒第二
卷第四 地官司徒下
卷第五 春官宗伯第三
卷第六 春官宗伯下
卷第七 夏官司馬第四
卷第八 夏官司馬下
卷第九 秋官司寇第五
卷第十 秋官司寇下
卷第十一 冬官考工記第六
卷第十二 冬官考工記下
內頁欣賞
本文轉載自“中華書局1912”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