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演員被角色“鎖住”,是福還是劫?
于和偉演偉人卻被觀眾直呼“陳獨秀”,這似曾相識的捆綁命運,古月和唐國強都曾深陷其中。
他們?nèi)绾瓮黄浦暗慕巧`,誰又能真正走進觀眾心底?
最近《偉大的長征》一開播,于和偉演偉人的片段引起了網(wǎng)友的熱議。
有網(wǎng)友直接開懟“這演的哪是偉人啊,
明明還是《覺醒年代》里的陳獨秀,那股子勁一點沒改”。
還有觀眾吐槽“一看見于和偉那張臉就自動帶入陳獨秀,根本分不清是演員還是角色”。
要說把角色演到骨子里的,還得提古月,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的臉。
1978年,昆明軍區(qū)戰(zhàn)士在地方演出時,一眼看到臺下觀眾席里坐著個跟偉人神似的臉,
連那顆標志性的痣都長得一模一樣。
部隊領(lǐng)導當即拍板把他挖過來,就這樣,原本在昆明軍區(qū)宣傳部搞文藝工作的古月,
進了八一電影制片廠,成了專職演偉人的特型演員。
為了讓角色立起來,古月對著紀錄片一幀幀摳動作,
連抽煙時食指微翹的角度、走路時肩膀傾斜的幅度都反復(fù)練。
甚至為了貼近偉人晚年的發(fā)型,直接把一頭黑發(fā)剃成了光頭。
有次偉人的親女兒李訥去片場探班,隔著老遠看見古月穿著中山裝走來,
當場紅了眼眶,哽咽著喊出一聲"爸爸"。
這聲跨越時空的稱呼,成了對他演技最硬核的認證。
往后二十多年,古月演了84次偉人,從青年到晚年,
每個階段的神態(tài)都被觀眾刻進DNA,成了圈里公認的"行走的偉人畫報"。
觀眾都說“古月之后再無偉人”。
2005年7月2日古月在廣東佛山三水區(qū)一家桑拿中心突發(fā)心肌梗塞,享年68歲。
此前他剛拍完電視劇《風起云涌》,該片也成為了古月生前最后一部公映作品。
第二個被角色捆綁的是是長著一張“非標準臉”的唐國強。
當年導演組挑特型演員,都覺得唐國強這張臉太“正”。
劍眉星目鼻梁挺,更像是古裝劇里的白面書生,跟大家印象中偉人的“厚重感”差了很多。
誰又能想到這張被嫌棄的“非標準臉”,后來竟成了觀眾心里的“標準款”?
為了撕掉“奶油小生”標簽,唐國強對著影像資料練眼神。
把偉人講話時“眉頭微蹙、下頜輕抬”的標志性動作通過肌肉記憶訓練實現(xiàn)自然流露。
在1994年拍攝電視劇《三國演義》時,唐國強主動爭取諸葛亮一角。
盡管開拍前遭劇組反對,但最終以精湛演技重塑形象,
尤其通過“六出祁山”等戲份展現(xiàn)沉穩(wěn)氣場,徹底擺脫“奶油小生”標簽。
后又參演電視劇《長征》,憑借對晚年主席的模仿,如眼神的深邃、語氣的威嚴等。
逐漸成為觀眾心中繼古月之后的“標準款”,尤其擅長表現(xiàn)“七分虎氣,三分猴氣”的領(lǐng)袖氣質(zhì)。
唐國強多年深耕領(lǐng)袖角色,通過對神態(tài)、動作的反復(fù)打磨,
形成了極具辨識度的表演風格。
如今72歲的唐國強,臉上雖已經(jīng)布滿皺紋,可只要一穿上中山裝站到鏡頭前。
僅通過眼神的抬落、肩膀的微沉等細節(jié),
就能傳遞出與歷史影像中領(lǐng)袖形象相符的氣場,讓觀眾產(chǎn)生“從歷史里走出來”的共鳴
大家把這種感受叫“抬頭定力”。
演了四十多年偉人,從《長征》到《建國大業(yè)》,他把角色演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但觀眾的眼睛是這些年也沒少挑他的刺。
有網(wǎng)友吐槽他臺詞背得太齊,少了點偉人講話時那股隨性的“煙火氣”。
還有人說他口音太正,聽著像播音員念稿子,少了點湖南方言的土味。
可吐槽歸吐槽,觀眾心里還是很認可他演的偉人,
這要是換個人,觀眾未必愛看了。
如今輪到于和偉接棒,這“陳獨秀后遺癥”簡直成了緊箍咒。
電視劇《覺醒年代》里他飾演的陳獨秀深入人心。
現(xiàn)在要換身中山裝演偉人,觀眾吐槽說:總覺得他下秒就要喊‘德先生賽先生’。
于是他為了撕掉標簽,三個月減了15斤肉,把圓臉餓成棱角分明的國字臉。
團隊搬來一箱子史料,從《毛澤東傳》到長征日記,密密麻麻做滿批注。
他開始對著紀錄片磨細節(jié),走路時右手習慣性后擺的幅度、講話時尾音帶的湖南鄉(xiāng)音,
甚至抽煙時食指輕叩煙盒的小動作,要對著鏡子練到肌肉酸痛。
新劇《偉大的長征》還沒播,就有路透圖流出,已經(jīng)有觀眾夸他有股沉穩(wěn)勁了。
但也有網(wǎng)友說:還是太板正,少了點煙火氣。
演員扮演重要歷史人物常引發(fā)眾的關(guān)注。
古月曾成功塑造了偉大的角色,72歲的唐國強仍在拍攝這類題材。
而于和偉才剛剛踏入飾演偉人的階梯,剛播出的新劇也引起觀眾對其表演的討論。
關(guān)于“誰扮演得最像”的爭論已持續(xù)幾十年,但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成功的角色塑造能給演員帶來榮譽,失敗的則可能招致批評。
但有一個現(xiàn)象是:觀眾常批評演員表演模式化,卻又不太接受他們嘗試不同的演繹方式。
其實不管是古月的“神似”,唐國強的“入味”,還是于和偉正在闖的“破局”。
說到底大家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把心里觀眾心里偉人的形象,用自己的方式展現(xiàn)在屏幕上。
觀眾爭了這么多年“誰最像”,不是真要分高下,不過是因為在乎。
在乎那代人的樣子,在乎那些歷史里的事。
演員們被角色捆著,要求減重、熟讀史料、磨細節(jié),也正是是這份在乎在推著他們一直往前走。
古月走了,唐國強還在演,于和偉剛起步。
這往下傳,重要的不是誰更像,而是總有人愿意沉下心,細細去揣摩去刻畫偉人。
觀眾眼睛亮,心里也熱,只要這份認真在,這形象就永遠有人接著,有人記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