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里的顯影液還沒干透,現(xiàn)實中的罵戰(zhàn)已經(jīng)炸了鍋。
《南京照相館》這部取材于南京大屠殺真實歷史的電影,上映不到半個月,票房沖破 17億的同時,也成了輿論場的靶心。有人紅著眼走出影院,說 "每幀畫面都在剜心";也有人在屏幕前拍著桌子罵,說這片子是 "垃圾中的 罵得最兇的是個IP在日本的男博主。他在視頻里扯著嗓子喊:"好的 這話聽著唬人,細想全是漏洞。他舉的日本反戰(zhàn)電影例子,怕是忘了《螢火蟲之墓》里餓死的姐妹,忘了《人間的條件》里被碾壓的良知。那些片子里的痛苦,和《南京照相館》里藏在墻縫里的膠片一樣,都是戰(zhàn)爭留下的疤。只不過人家的疤在皮膚上,我們的疤刻在 30 萬亡魂的墓碑上。 要說罵戰(zhàn),這可不是頭一遭。之前那位加拿大女主播更絕,說家長帶孩子看這電影就是 "沒腦子",還警告 "小心孩子變成 U 型鎖"。她一邊懷念 80 年代 "中日友好",一邊嘲諷導演 "用日本攝影機吃人血饅頭"。 這話虧她能說得出口 ——1937 年南京城破時,那些被日軍用刺刀挑起來的孩子,他們的家長連 "帶孩子看電影" 的機會都沒有。 還有個叫 "鴉王說" 的北京博主,說給一萬塊都不看這電影。他特喜歡提日本對中國的援助,仿佛幾筆捐款就能勾銷南京城墻上的彈孔??伤麤]說的是,電影里劉昊然演的郵差阿昌,原型是真實存在的照相館學徒羅瑾。 1938 年,就是這個年輕人冒死藏起日軍暴行的膠片,后來成了東京審判的鐵證。 這些跳出來罵的人,大多沒搞懂這部電影到底在講什么。它沒拍血肉橫飛的戰(zhàn)場,只聚焦吉祥照相館里的七個人:郵差、老板娘、翻譯官,還有躲在暗房里的孩子。他們要做的不是打仗,是把日軍暴行的膠片送出去。就像現(xiàn)實中那樣,當年華東照相館的學徒們,用顯影液當武器,在暗房里打了場硬仗。 有意思的是,罵聲越響,去看電影的人越多。南京影院排片率 42.7%,觀眾滿意度 88.5 分,創(chuàng)下今年最高紀錄。有個南京大爺看完說:"我爹當年就死在吉祥巷,電影里那盞馬燈,和他留下的一模一樣。" 這種共鳴,不是幾句 "垃圾" 就能否定的。 那位日本男博主推崇的 "正確反戰(zhàn)觀",其實是偷換概念。德國拍《辛德勒的名單》,不是為了讓猶太人忘記奧斯威辛;我們拍《南京照相館》,也不是為了煽動仇恨。電影結(jié)尾黑屏上寫著 "活著的人,要好好活著",這八個字,才是對反戰(zhàn)最好的注解。 現(xiàn)在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只剩 54 位,平均年齡 92 歲。等他們都走了,電影、博物館、教科書,就是歷史的傳聲筒。那位在日本罵街的博主可能不知道,他腳下的土地上,至今還有當年日軍遺留的彈藥庫;而我們影院里的抽泣聲,不過是想讓那些快要被遺忘的名字,多被人念幾遍。 歷史這東西很怪,你越想捂住它的嘴,它越要從墻縫里、膠片里、老人的皺紋里鉆出來。就像電影里那句臺詞:"底片會爛,但光影忘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