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一位很有影響力的歷史學家維杰·普拉薩德,突然在媒體上放話,說莫迪應該在9月親自來北京,出席中國舉行的勝利日閱兵。
他的理由很簡單:中國和俄羅斯將一起紀念二戰(zhàn)勝利80周年,印度也打過仗,也付出過犧牲,沒理由不來。更關鍵的是,這是一個大好機會,可以推動中俄印三方走得更近。聽上去是不是有點突然?一個印度專家,居然主動建議莫迪來中國?這背后,其實有很明顯的現(xiàn)實背景。
前幾天,特朗普突然宣布,要對印度商品加征25%的高額關稅,還要追加一整套針對印度和俄羅斯在軍事、能源方面合作的懲罰性條款。這個操作,不僅把印度商務部搞懵了,也讓莫迪的外交團隊很尷尬。
畢竟,莫迪一直把特朗普當朋友看。從前拜登在的時候,莫迪就全力配合美國亞太戰(zhàn)略。現(xiàn)在特朗普卷土重來,印度也提前示好,想“押寶”。結果呢?剛示完好,特朗普立馬甩出關稅大棒。印度這波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不光是普拉薩德,現(xiàn)在印度國內很多人都在反思:是不是不能再對美國太抱幻想?是不是該重新看看中國和俄羅斯的態(tài)度?甚至有人提出,過去有個“中俄伊大三角”理論,現(xiàn)在伊朗“扶不起”,印度正好可以取代伊朗,與中俄構建“新三角”。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這番“讓莫迪來北京看閱兵”的呼聲。
說實話,從歷史情感上來說,中俄印三國確實在二戰(zhàn)中都出過力。中國和蘇聯(lián)是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主力,而當年的英屬印度也派出大批軍人,在亞洲和非洲戰(zhàn)場作戰(zhàn)。所以,如果以紀念戰(zhàn)爭勝利的角度來看,印度來北京是說得過去的。但問題也很明顯:現(xiàn)實政治,從來不是靠“情懷”推動的。
今天的印度,在地緣上對中國有強烈戒心。邊境問題從沒徹底解決,印度對中巴經濟走廊一直不滿,對中企在南亞的投資也有很多擔憂。而且,印度還是“四方機制”的一員,是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重要一環(huán)。所以,你要說莫迪馬上轉身,來北京看閱兵,順便和中俄組個“反美三角”?不太現(xiàn)實。至少現(xiàn)在不可能。
另外我們也要分辨,印度內部有一些要和中國改善的聲音,甚至莫迪政府也確實有意放緩中印矛盾,還存在一種心理,那就是喊給美國聽,做給美國看,這就是外交上的“借力打力”。
當特朗普搞關稅、搞制裁的時候,印度一些親中親俄的聲音,就會故意放大。他們希望通過制造“印度可能倒向中俄”的輿論壓力,來逼美國讓步。說白了,這是一種外交博弈的策略。
當然,也不能排除未來真的有中俄印三國走近的可能。
畢竟,金磚國家現(xiàn)在搞的是“去美元化”、是“獨立結算系統(tǒng)”、是“新發(fā)展銀行”,這些事美國都不高興,但印度也參與了,雖然印度總是扮演一個“攪屎棍”的角色。還有能源問題,印度其實現(xiàn)在非常依賴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而且,印度還在從中國進口大量商品,尤其是電子元件和工業(yè)設備。
所以,如果哪天美國真的搞得太狠,把印度也逼急了,那印度確實可能重新審視它和中俄的關系。但這一步,會很慢。中間還有很多現(xiàn)實矛盾要克服。
比如說,印度現(xiàn)在對中國電商、APP、防務企業(yè)都是嚴格限制的;在中印邊境問題上,也沒有根本性的突破。更何況,印度國內也有不少反華情緒。這些問題解決不了,所謂的“中俄印三角”,目前還只是一個想象。
最后回到那個問題:莫迪會不會來北京?
以現(xiàn)在的情況看,來北京的可能性不大,但保持溝通、保持姿態(tài),是印度的一貫做法。印度向來喜歡“左右逢源”,不會輕易站隊,但也不想徹底倒向某一方。未來的關鍵,就看美國接下來怎么出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