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閩東山區(qū)的夏日,云霧為峰巒系上銀帶,壽寧縣大石村的葡萄梯田沿山勢鋪展成碧浪千疊。石砌校舍里,八十三個孩子的瑯瑯書聲撕碎晨霧,直上九霄——這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支教團與這座山村相守的第四個夏天。自2014年起,大石小學便與衛(wèi)康快樂學校、海南大學、福建農(nóng)林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織就了一條跨越十二年的教育紐帶。4300余個日夜流轉,一批批大一新生接過支教接力棒,用青春在山海間寫下教育的注腳。今年暑假,以朱珈儀為隊長的十三人支教隊再次啟程,他們的家鄉(xiāng)從澳門、上海延伸至廣東、山東、廈門等地。這些跨越地域的學子,不僅在拓寬山村孩童的認知邊界,更在悄然書寫著山村教育資源重構的時代注腳。
一、文化擺渡:讓非遺與視野走出“孤島”
(一)文化傳承:讓非遺“活”在課堂——商務英語專業(yè) 朱珈儀(廣東陽江)
朱珈儀赴大石村前,便從資料中了解到當?shù)胤沁z傳承面臨的斷層困境。大石村的葡萄種植技藝與北路戲作為非遺“活樣本”,讓她心生傳承之責。去年初到村里,老戲臺斑駁木柱上的戲文刻痕、曬場上晾曬的葡萄藤香,都讓她動容——這些不該成為被遺忘的“孤島”。她將葡萄種植的節(jié)氣知識融入寫作課,邀請北路戲老藝人走進課堂,讓唱腔伴著孩子們的跟唱聲回蕩;帶孩子們用指尖蘸取大漆,在棉布上扎出星辰與葡萄藤圖案。當孩子們舉著扎染作品歡呼,筆下葡萄藤的故事里藏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時,這葉文化之舟已載著他們穿越精神隔閡,讓傳統(tǒng)在歡聲笑語中賡續(xù)。朱珈儀說:支教有期限,但我會把課程設計整理成手冊留給村里,讓非遺課堂能繼續(xù)生長。
(二)語言啟智:為鄉(xiāng)土開世界之窗——阿拉伯語專業(yè) 王子馨(山東青島)
王子馨在大石村小學支教期間,她深刻體會到語言教育的深層價值。她設計“跨文化盲盒”游戲:用阿拉伯語“?????(你好)”“?????(謝謝)”搭配手勢模擬通話,給字母“?“”?”畫翅膀想象飛越沙漠的模樣。當孩子們舉著“會飛的字母”追問“為什么他們寫字從右往左”時,她看到的不僅是詞匯習得,更是實現(xiàn)了對多元世界的認知啟蒙。她認為,這一實踐打破了教育功利主義的誤區(qū)——阿拉伯語這類“非實用”語言教學,恰恰能培養(yǎng)鄉(xiāng)村孩子稀缺的思維靈活性。在她看來,教育公平的核心不在于知識的實用程度,而在于思維與視野的拓展。在全球化背景下,鄉(xiāng)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認知層面的提升。當孩子們了解到遠方與自身所處的是同一片星空時,他們的精神視野已得到拓展。語言教育正為鄉(xiāng)土中國打通連接世界的文化通道。
二、雙向成長:課堂里的生命相互照亮
(一)被需要的成長:課堂里的生命照亮——英語教育專業(yè) 陳楚玥(上海)
陳楚玥將支教定義為“彼此治愈、共同成長”的旅程。在她眼中,孩子們的好奇如星光閃爍,而自己的角色是推開一扇窗。她帶孩子們做“情緒臉譜”游戲,把喜怒哀樂畫在彩紙上貼成“心情樹”。曾總低著頭的女孩小陳,課后悄悄塞給她一幅畫:兩個牽手的小人旁寫著“老師,我難過了會先抱抱自己”。這讓她頓悟:教育從非單向給予——孩子們的信任教會她耐心,進步讓她讀懂責任。她設計的“思維與眼界”課程,表面是帶孩子認識世界,實則孩子們也在重塑她的教育觀:“真正的課堂,是生命與生命的相互照亮。”
(二)以英語為橋: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英語專業(yè) 吳詩瀅(澳門)
祖籍福建、長于澳門的吳詩瀅,受“童心為閩”大石小學故事感召從澳門赴山村。在隊中她身兼公眾號運營與英語教學。課堂上,她放英文兒歌拍手打節(jié)奏,孩子們跟著‘sunshine’的發(fā)音搖晃身體;美食辯論課上,大家舉著漢堡、餃子卡片爭得面紅耳赤。她帶孩子們用舊手機拍英語vlog,鏡頭里滿是奔跑身影與笑聲。課上她帶孩子探索世界,課后孩子們拉她摘野果、跳皮筋,一聲聲“詩瀅老師”暖入心底。“原以為我是傳遞者,后來才懂是雙向奔赴:我授業(yè)于他們,他們以純粹教會我堅守?!彼龑log傳播后,吸引了不少外地同學關注申請支教。
三、微觀實踐:用趣味課堂平衡教育天平
(一)趣味課堂:平衡知識與渴望——精算學專業(yè) 鄭茗溢(福建廈門)
鄭茗溢從報名“童心為閩”到登臺,為一二年級設計科學、心理課。她始終思考如何讓低齡兒童理解知識??茖W課上,她端著彩虹色水杯走進教室,陽光透過水杯在墻上投出光斑,孩子們踮腳伸手去夠,在游戲中看懂“光的折射”;心理課上,她拋起笑臉彩球,接到球的孩子要分享開心事。沉默男孩第一次接球時聲音像蚊子叫,卻讓全班響起掌聲。當越來越多孩子主動舉手,膽怯眼神燃起渴望,她恍然大悟:趣味課堂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砝碼”,教育的魅力正在于讓知識與求知欲實現(xiàn)平衡。
(二)外語筑愛:傳遞山外有海的希望——西班牙語專業(yè) 孫伊婷(山東濟南)
西班牙語專業(yè)孫伊婷,用西班牙語課程播撒希望。她設計“顏色炸彈”游戲——舉紅色卡片喊“Rojo”,孩子們就蹦起來踩紅圈;教室角落的“心情樹洞”,每天塞滿卷成小紙條的秘密。有個總低頭的男孩畫了幅畫:大山圍著村莊,葡萄藤爬滿籬笆,木梯通向云端,頂端寫著“老師說外面有?!?。她深知兩周教不會復雜語法,但當孩子們追著說“Gracias(謝謝)”,放學拽著她辨認葡萄品種時,便明白外語課推開的不僅是語言之窗,更讓孩子們相信大山外有遼闊天地?!皭鄢稣邜鄯怠?,這正是她傾注熱情的意義。
四、教育振興:支教隊與閩東山村的扶智實踐
(一)“大學生支教是互利雙贏的教育共生平臺”——葉明利(大石小學校長)
校長葉明利坦言:在大石小學的堅守之路上,支教的意義重若千鈞。正是這份教育力量支撐學校沖破重重阻礙、年復一年扎根山區(qū)。學校持續(xù)開展的“暑期快樂夏令營”,成為連接大學生與山村教育的紐帶:支教老師帶來的民主平等之風、自由包容之氣,連同那份未泯的童心,悄然叩開孩子們的心扉,讓課堂不止于知識傳授,更成為他們在自主探索與生活實踐中向陽生長的沃土。而對大學生而言,“上山下鄉(xiāng)”的支教時光是一場雙向奔赴——他們在播撒知識與希望的同時,也在山野間淬煉品格、在奉獻中完成成長蛻變,最終成就了師生共益的教育共生圖景。
(二)“大學生支教是教育振興鄉(xiāng)村的基石之一”——孫紹旭(寧德師范學院教授)
教授孫紹旭表示:閩東的脫貧攻堅之路,始終繞不開“教育扶智”的命題。這片土地曾因地理阻隔長期困頓,即便清末民國時期茶葉外貿興盛,也未能真正改寫貧困底色。而“扶貧先扶智”理念提出后,一批批大學生支教隊與大石小學十余年的相守相伴,正是這一理念最生動的注腳。支教隊員們住進山村、貼近孩子,用朝夕相處在他們心中播下“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的種子,更喚醒了內在成長動力。這場跨越十余年的教育探索,不僅讓閩東偏僻山村大石小學走出了一條特色扶智之路,更印證了教育幫扶的核心在于“長期陪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活鄉(xiāng)村教育的內生動力,為全國鄉(xiāng)村教育振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鮮活樣本。
上海外國語大學支教隊與壽寧縣大石村小學共建“鄉(xiāng)村振興教育實踐基地”,讓一屆屆青年學子成為教育的踐行者。這場持續(xù)十二年的教育實驗,是閩東山區(qū)大石村孩子未來的注腳,更是中國鄉(xiāng)村教育振興的微縮樣本;當知識的星火在閩東山間傳遞,當青春的腳步丈量著山海之距,我們已然看見:教育的力量,終將匯成改變時代的洪流;青春的意義,正在于奔赴遠方,讓更多生命被照亮。正如葉明利校長所說:“這些年輕人帶來的不只是課程,更是‘可能性’的種子,孩子們知道大山外有海,更相信自己能走到海邊。”這種信念的傳遞,正是支教最珍貴的長期饋贈。(鄭立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