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水果市場琳瑯滿目,然而在這一片鮮亮背后,卻隱藏著令人驚心的真相。當人們滿心歡喜地品嘗那些外表誘人、價格不菲的高端水果時,可能正不知不覺地掉入精心設計的甜蜜騙局。
央視于3月25日揭露的水果造假亂象,令人大為震驚。這些水果看似天然無害,實則滿是“科技與狠活”,添加劑含量超標,難怪有人吃完身體出現不適。
“高原黑梨”疑云
2025年的水果市場上,一種名為“藏烏梨”的果實掀起不小風浪。它表皮漆黑、號稱源自西藏高原、打著“一年一收、高原珍果、脆甜多汁”的招牌,價格一路飆升。
春節(jié)期間,九顆一盒的精品禮盒售價高達195元,線上銷量動輒上萬單,可謂炙手可熱。
然而,現實遠沒有包裝上描繪得那般純凈。經過深入調查,記者發(fā)現市面上熱銷的“藏烏梨”來源復雜,口感差異極大。
一位資深水果采購人士透露,所謂的“藏烏梨”大多只是普通梨子經過高溫處理后的產物。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的梨類專家更是直言,經過全國梨種質資源普查,并未發(fā)現原生黑皮梨品種!
黑皮是如何形成的?專家解釋,只需將普通梨子在高溫水中浸泡,表皮便可迅速變黑,而果肉仍能保持原狀。
這種加工方式成本低廉、操作簡便,目前尚無明確證據表明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危害。但問題在于,這道工序讓普通梨瞬間身價翻倍。
市場調研顯示,在同等重量下,“高原黑梨”的售價竟可達普通雪花梨的近六倍!消費者花高價購買的高原珍果,很可能只是普通梨子泡了個熱水澡,這智商稅交得確實有點冤。
這款黑科技梨揭開了水果界“整容術”的一角,而更令人咋舌的“化學變裝”才剛剛開始。
“蜜漬金果”與“蠟光葡萄”
如果說高原黑梨還只是物理層面的“變裝”,那么接下來的兩種水果,其加工手段堪稱化學魔術。金西梅,這種在景區(qū)、街頭被宣傳為本地特產的小果子,色澤如紅寶石般鮮艷,甜得令人發(fā)膩。
但事實上,它根本不是新鮮水果!
記者剝開蜜漬金果的光鮮外表,發(fā)現其本質是西梅或李子經深度加工的蜜餞。大量糖精、工業(yè)色素、防腐劑輪番上陣,不僅賦予它超長保質期和艷麗外表,更使甜度飆升到令人反胃的程度。
有消費者反饋,吃完后舌頭被染紅,甜味久久不散,完全失去了天然水果的清新感。長期食用這類高糖、高添加劑的偽水果,對身體健康無疑是一種負擔。
當你以為避開蜜漬金果就安全了?別太早放松警惕!
真正的嘉寶果原產于南美,果柄細長,果肉呈白色,成熟時呈黑紫色,因營養(yǎng)豐富被譽為“樹上的黑鉆石”,價格昂貴,淡季時每公斤售價可達100元,最高甚至達到500元。
而市面上許多油亮誘人、擺在攤位上的“嘉寶果”,實則是普通葡萄經剪枝、打蠟、拋光等處理后冒充的贗品!
商家利用兩者外形相似的特點,通過人工美容讓普通葡萄瞬間身價倍增。這種蠟光葡萄不僅以次充好,長期食用過多蠟質也對健康不利。
這些化學加工與冒牌貨披著誘人的外衣,其背后的隱患卻不容忽視。它們對健康的潛在威脅,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偽水果的健康隱憂
這些經過深度加工或偽裝的水果,危害遠不止讓消費者多花錢那么簡單。
它們悄悄進入果盤,帶來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健康風險。天然水果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多種植物活性物質,在化學加工或物理處理過程中極易被破壞或流失。
經過染色、加糖、打蠟等處理的偽水果,其營養(yǎng)價值已大打折扣,剩下的可能只是糖分、添加劑和一副好看的“外衣”。
大量使用的合成色素、甜味劑、防腐劑等化學成分,需要依靠人體肝臟、腎臟代謝。長期攝入,無疑會加重這些器官的負擔。
某些工業(yè)染料或不合格添加劑中可能含有的有害雜質,其潛在毒性不容小覷。
異常高的糖分和可能存在的劣質蠟質,容易刺激胃腸道,導致部分人群出現反酸、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那種甜到發(fā)齁的口感,本身就是身體發(fā)出的警告信號。
雖然偶爾少量食用未必立刻致病,但某些添加劑在長期、大量攝入的情況下,其潛在的慢性健康風險仍是學界持續(xù)研究的課題。將偽水果當作天然水果長期食用,無異于主動接受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面對市場上真假難辨、種類繁多的水果,與其恐慌,不如提升辨別能力,掌握幾項實用的“識果術”。
天然水果往往帶些瑕疵,可能有小斑點,形狀也不那么規(guī)整。若遇到表皮異常光滑、顏色均勻到失真的水果,應提高警惕。
新鮮水果自帶天然清香。拿起果子聞一聞,若有刺鼻的化學味或甜膩到令人不適的香氣,請果斷放棄。
對于包裝華麗、宣稱珍稀特產、價格卻高得離譜的水果,務必核實其產地與品種真實性,別輕易為故事買單。
最樸素的判斷往往最有效。選擇當季、本地盛產的水果,不僅更新鮮、性價比高,遭遇“科技與狠活”的幾率也大大降低。反季節(jié)、非產地卻大量出現的“稀有水果”,往往暗藏貓膩。
購買不熟悉的高價網紅水果前,不妨花幾分鐘上網查查其真實形態(tài)、口感、價格區(qū)間等基本信息,避免被“掛羊頭賣狗肉”的套路欺騙。
水果本是大自然饋贈的精華,如今卻有人用工業(yè)手段為其注入虛假的甜蜜。在央視的曝光下,“藏烏梨”的高原神話、“金西梅”的寶石幻影一一破滅,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幾款假水果,更是對天然信任體系的侵蝕。
每一次為虛高故事買單,都在助長精心編織的添加劑騙局;每一次輕信完美表皮,都可能讓身體付出無形代價。
好在監(jiān)管已開始發(fā)力,消費者意識也在覺醒。選擇應季、樸實的本地果實,何嘗不是對自然饋贈的最好回應?要知道,真正的健康滋味,從來不需要科技外衣的包裝。
主要信源
起底“水果騙局”!這些“智商稅”水果要知道→——央視新聞2025-03-25金西梅不是西梅,那究竟是什么?遇見這種高顏值水果千萬別買!——環(huán)球網2021-11-22“水果騙局”登上熱搜!這些水果界的“大忽悠”,你買過嗎?——光明網2025-03-28起底“藏烏梨”騙局:虛構的高原特產,普通梨高溫加工而成——新京報2025-03-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