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北京對臺工作》
2025年第3期
評書場里乾坤大,故事當中歲月長。
評書和相聲,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屬于民間口頭文學的曲藝,也對推動兩岸共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當我接到評書演員肖璞韜的作序邀請時,一邊聽他錄好的評書,一邊翻看《話說嘉慶君游臺灣》書稿,感覺甚是欣慰。
題材的創(chuàng)新和擴展,一直是曲藝界的追求。以評書為例,以清代為背景的有《三俠劍》《雍正劍俠圖》,相聲里也有《君臣斗》,如此等等,都是極為優(yōu)秀的作品,也被一代又一代曲藝工作者們演繹升華、流傳至今。雖然這些題材基本集中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是盛清時代,涉及清代其他皇帝的作品并不算多,但曲藝大家們一直在尋求突破。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先生,就曾經(jīng)創(chuàng)作過膾炙人口的評書《百年風云》,將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時期的歷史,以評書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堪稱一大突破。
“嘉慶君游臺灣”是臺灣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臺灣民間對這位看似平庸的皇帝評價極高。因為嘉慶皇帝任內(nèi)樂施仁政,重用臺胞、剿滅海盜、整頓養(yǎng)廉、開科舉士等,使臺灣進入一個承平的新階段。事實上嘉慶本人并沒有去過臺灣,但這一傳說在臺灣中南部地區(qū)流傳很廣,鄉(xiāng)民迄今仍深信不疑。尤其難得的是,“嘉慶君游臺灣”傳說的文字記錄,據(jù)考證最早見于1903年的《臺灣日日新報》,當時還是日本殖民時期。從那時起一直流傳至今,由此以小見大,民間文化信仰中的“兩岸一家”,是無法被人為抹殺的。
本書作者肖璞韜,我也算是看著他成長的。2010年12月28日,單田芳先生收肖璞韜等年輕人為徒的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我和姜昆、孟凡貴都是肖璞韜拜師的見證人。小肖自己是歷史學碩士,拜師前讀大學時,就給單老整理紅色經(jīng)典系列評書的文字,之后還整理了不少單老的評話本,文字功底好,自我創(chuàng)作也涉獵頗廣。這部《話說嘉慶君游臺灣》,據(jù)他介紹是改編自臺灣志成出版社1964年版的《嘉慶君游臺灣》。原書我也翻了一下,很薄的一個小冊子,改編成現(xiàn)在這樣近二十萬字的評書稿,幾乎從零開始。不僅以評書的手法豐富了原書內(nèi)容,保留了原作中所有的臺灣民間風俗特性,還融入了閩臺相連的文化內(nèi)涵,加入了兩岸熱梗,故事相比之前更豐滿、也更有趣,很不容易。
當然本書也有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的空間,完全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臺灣對于“嘉慶君游臺灣”的傳說,已經(jīng)有了小說、電影、電視劇、歌仔戲、故宮文物展等多種形式的演繹,大陸在此基礎上可以有更好的發(fā)揚,比如閩南語廣播、微短劇、游戲、戲曲等等,通過打造品牌IP,多角度講好“兩岸一家親”的故事。
最后,祝賀《話說嘉慶君游臺灣》出版的同時,也希望肖璞韜繼承單老衣缽,在評書領域繼續(xù)精進,為兩岸共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添磚加瓦、做出更多貢獻。
(作者系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
作者 | 李金斗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