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書蘭
黃河水哺育了華夏文明,東江水滋養(yǎng)香港成為東方之珠。內(nèi)地語境中,在做自我介紹時往往說:“我是江西的、我是廣東的、我是福建的?!?/strong>這一個“的”字,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帶些親切感,意味著我們同是中國人,只是來自的省份不一樣。又如,有朋友在介紹他的朋友時會這么說︰“她是臺灣人,嫁來香港。”這“嫁來”意味著海峽兩岸暨香港本是一個大中華,在這56個民族里我們相互聯(lián)婚嫁娶。
作者廖書蘭在東江水源區(qū)縣三百山
中國版圖上,香港位處南方邊陲面向太平洋的海角一隅,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后,大量南來的內(nèi)地人聚居于此,導致食水不夠用。據(jù)聞在五十年代中期,已是兩天派一次水,民眾拿著水桶去排隊,經(jīng)常為爭水而吵架甚至毆斗。1963年香港出現(xiàn)嚴重旱災,新界元朗十八鄉(xiāng)山上有間小廟,廟旁立有石碑記錄了新界鄉(xiāng)紳與時任元朗理民官鍾逸杰爵士在子夜求雨的圖片與紀錄。有鑒于此,港英政府曾考量幾種方式解決水荒,包括興建海水化淡廠,最后與僅一河之隔的廣東省政府商議,決定購買東江水,自此徹底解決香港長年缺水的社會問題。
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椏髻缽山南麓的尋烏水稱之東源,西源為定南水又名九曲河,源頭在安遠縣境內(nèi)的三百山。東源與西源各自流入廣東省龍川縣楓樹壩水庫,全長127公里,始稱東江水。
東江水源頭,海拔1101.9米的椏髻缽山瀑布
東江水源頭,海拔1,101.9米的椏髻缽山的瀑布如銀帶般奔騰不息,尋烏水清澈見底,在群山黛綠間,清風徐來,令我想起臺灣音樂才子羅大佑創(chuàng)作的《東方之珠》——“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是的,東江水蜿蜒向西南流,流經(jīng)廣東省龍川、河源、惠州、東莞,全長435公里,加上源頭的127公里,共長562公里,流入深圳水庫,再流到香江,滋養(yǎng)700多萬人口,加上廣東地區(qū)總共是5,000萬人口的生命之水。
江西省尋烏、安遠、定南三縣是東江水的源區(qū)縣,水質(zhì)受到嚴格保護,凡靠近水源的農(nóng)耕業(yè)、畜禽業(yè)、工業(yè)等等都受到嚴格限制,政府同時也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保障森林覆蓋率、森林防火以及退耕還林、退果(種果樹)還林,水源涵養(yǎng)種植凈水植物等,體現(xiàn)重視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管理水資源的責任與使命。
作者廖書蘭在東江水源縣區(qū)三百山
1965年3月1日,經(jīng)過凈化的東江水奔流入港,從此香港告別缺水的夢魘。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一灣清水向港流”網(wǎng)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團在贛南采風。我們感受到保護水源的不易,搬遷移居的不易,是一項了不起的水利工程,也印證祖國愛護香港同胞的事實。這使我聯(lián)想到2018年8月5日廈門向金門供水,紓緩了金門人長年缺水的苦。
作者在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三百山
東江水進入香港后并非直接流入千家萬戶,而是進入水庫,本港最大的水庫、儲水量占全香港90%的萬宜水庫,是西貢6個村莊的原居民放棄自己的祖田、祖屋、祠堂,也不應忽略他們的貢獻與犧牲。
香港人對于東江水,有一份特殊的臍帶情感,視為母親河。我想,金門人也感同身受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