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8月6日,新疆伊犁州昭蘇縣夏塔旅游區(qū)一處吊橋突發(fā)主鋼纜斷裂,當時吊橋上有不少游客準備橫渡過橋,繩索斷裂之后,橋體瞬間失衡,一些游客隨著傾斜的橋面直接墜入河中。
經(jīng)官方通報,事故最終導致5位游客不幸身亡,2人傷勢較重,22人受輕傷。
當下正值暑假旅游高峰,許多孩子在家長陪同下不遠萬里,趕到各類旅游打卡地放飛身心。
然而如果遭遇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導致親人付出死傷代價,這是任何家庭都不堪承受之重。
新疆這起網(wǎng)紅橋斷裂致使29死傷的悲劇事件,又讓多少家庭墮入黑暗,不得不在往后歲月中承受痛苦,黯然療傷。
必須徹查事故橋梁建設及旅游區(qū)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隱患漏洞,讓相關人員承擔法律代價,才是對事故死傷者最基本的告慰。
然而我注意到,一篇“目擊者稱有大媽晃橋”的報道,似乎在表達此起悲劇的發(fā)生“事出有因”。
該報道說,知情人士透露在事故發(fā)生之前,橋上有一群大媽一直在晃悠。當時領隊和導游拼命喊話,讓他們不要晃悠,但沒有人聽,還有人拍下了視頻但如今已經(jīng)不見了。
想來知情人士所透露“一群大媽一直在晃橋”的場景是真實存在的。
氣勢威武的大媽暴走團隊連機動車道都敢占據(jù)、遇到救護車也不給讓路等“奇景”,我們不是沒少看到過。
而到了號稱“網(wǎng)紅”的景點,無論是玻璃棧道還是高空吊橋,大媽們更加興起,哪管危險與刺激,蹦跳起來比年輕人更生猛。
所以于情于理,此類吊橋棧道的安全設計,必須把大媽們隨時迸發(fā)的多巴胺與體重都考慮進去,并據(jù)此提高保障上限,筑牢安全底線,才是上策。
如今發(fā)生吊橋斷裂事故,再怪大媽們不該亂晃悠,實在于事無補。大抵她們也不可能出來認這個賬,擔這份責。
所以作為景區(qū),既想客源充裕,又要安全穩(wěn)妥,必須堅持打鐵全憑自身硬,多從自己內(nèi)部找原因。
恰恰在這方面,新疆這起“斷橋事故”的核心癥結有跡可尋。
有報道稱,該“網(wǎng)紅橋”于去年6月份也發(fā)生過一起橋體傾斜事故,當時景區(qū)承諾加強檢修,消除隱患。結果時隔14個月,這座橋卻再次斷裂。
還有游客爆料,今年6月份,該橋也在維修,游客大廳雖然告知游客橋面不可通行,但實際上橋面并未進行嚴格封鎖, 還是有游客自顧自的通行,也無人制止。而7月中旬的時候,該橋仍在維修,沒想到還是發(fā)生這樣的事。
可以猜測的是,景區(qū)所謂的維護工作大概率是表面應付,并未更換核心部件,更別提相關安全標準。還有網(wǎng)友扒出,該橋的檢修記錄疑似有作假嫌疑,甚至沒有進行第三方安全監(jiān)測。
如此種種,跟“草菅人命”又有什么區(qū)別!
目前,針對這起事故,伊犁州已經(jīng)成立專項調(diào)查組,對景區(qū)相關人員進行徹底追責,涉事景區(qū)也被勒令關閉。
一座 “網(wǎng)紅橋” 如果連基本的承載能力和安全防護都無法保證,即便再受追捧也只是懸在游客頭頂?shù)?“不定時炸彈”。
管理者安全意識整體缺位,這樣的 “網(wǎng)紅”景點注定以血淚收場。
如此沉重的教訓,哪是“晃橋大媽”有資格承受,
相關責任主體,實在值得深深倒吸幾口冷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