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土耳其KAAN五代機項目攪動亞非空軍裝備版圖。印尼一紙百億美元大單還未塵埃落定,埃及緊隨其后,也要豪擲巨資,深入土耳其五代機合作。中東與東南亞,似乎在同一張軍購棋盤上展開了新一輪博弈。世界各大防務智庫、主流媒體紛紛關注:KAAN項目到底有沒有顛覆現有規(guī)則的潛力?埃及為啥愿意做“冤大頭”?種種疑問,正牽動著無數國家的空軍現代化進程。
“準五代機”百億美元大單背后
土耳其航空工業(yè)公司(TAI)在伊斯坦布爾國際國防工業(yè)博覽會(IDEF 2025)現場,印尼代表團簽下采購48架KAAN戰(zhàn)斗機的合同。這筆合同金額高達100億美元,平均每架約2億美元。整個東南亞為之一震,印尼的舉動成為全球軍購市場的標桿。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新銳戰(zhàn)機采購合同,單筆金額超50億美元的項目屈指可數。就連美國F-35項目,最大單一批次的合同也未必能與印尼這份大單相媲美。印尼的選擇,不只是一次裝備升級,更是戰(zhàn)略投票——在美歐之外押寶土耳其。
土耳其的野心不止于此。2025年8月7日,《今日土耳其報》、Defence Security Asia等多家權威媒體披露,埃及已與土耳其達成KAAN項目合作協(xié)議,涉及技術轉讓、聯合生產和采購計劃。巴基斯坦、沙特也早已進入KAAN的“朋友圈”,土耳其軍工出口的版圖正悄然擴張。
“五代機”名頭能撐多久?
KAAN項目自誕生之初,就以“第五代隱身戰(zhàn)機”自居。土耳其宣稱,KAAN能媲美美國F-35、中國殲-20、俄羅斯蘇-57。然而,外界的質疑聲同樣強烈:KAAN真的撐得起“五代機”這塊金字招牌嗎?
2024年2月,KAAN完成首飛,最高飛行高度8000英尺,速度230節(jié)。土耳其官方給出的配置單包括隱身外形、內置武器艙、聯網作戰(zhàn)能力、AI輔助系統(tǒng),紙面數據十分亮眼。可實際動力系統(tǒng)卻是一大痛點:目前KAAN只配備了美制GE F110-GE-129發(fā)動機,這正是F-16系列的主力動力,只能勉強稱為四代機水平。
發(fā)動機是戰(zhàn)斗機的心臟,決定了超音速巡航、機動性等核心指標。土耳其多次表態(tài),未來將用自主研發(fā)的發(fā)動機替換現有動力,但最樂觀的時間表也是2030年以后。短期內,KAAN要量產、要出口,離不開美國的供應鏈。土耳其軍工自研高推力發(fā)動機的難度,遠超一般國家的想象。
土耳其試圖多方突破,既與英國磋商合作開發(fā)新一代渦扇發(fā)動機,還尋求中俄的技術渠道。但截至2025年8月,KAAN項目實際可用的發(fā)動機只有6臺,連試飛需求都難以滿足。歐洲現有的發(fā)動機技術難以滿足五代機所需推重比,英美的出口政策又極為謹慎。即便是中國,渦扇-15等高端動力也屬于極度敏感技術,不可能輕易外售。
非西方防務聯盟的新試驗田?
埃及空軍為何甘做“冤大頭”?這背后是中東空中力量格局的劇變。埃及空軍主力仍是F-16和“陣風”,面對以色列F-35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美國對F-35等先進裝備的出口設限,令埃及陷入“技術天花板”。
土耳其KAAN項目正好踩中埃及的痛點。對埃及來說,盡管KAAN存在大量技術短板,但至少擁有隱身外形、內置彈艙、AESA雷達等五代機特征。哪怕性能不及美俄中“三強”,也能大幅提升超視距作戰(zhàn)能力。更重要的是,KAAN的項目合同不僅僅是買飛機,還包括技術轉讓、本地化生產等“附加值”。埃及可借機打造本土航空制造鏈,擺脫對美歐的依賴。
從土耳其角度,KAAN的核心價值已不再是單一裝備,而是打造一個“非西方防務聯盟”。巴基斯坦、沙特、印尼、埃及等國的集體參與,正在形成一個新的軍工朋友圈。土耳其試圖以KAAN為紐帶,重塑區(qū)域安全話語權,甚至沖擊傳統(tǒng)由美俄歐主導的軍售格局。
KAAN訂單理論上已達300架左右,加上土耳其自用,足以支撐項目后續(xù)融資與技術迭代。只要有國家“跟投”,就會有更多第三世界國家觀望甚至加入。土耳其的算盤打得精明,先用優(yōu)厚條件吸引買家,前期無需巨額預付款,等產品成熟后再付款,甚至承諾核心技術轉讓。
技術與量產能力的硬傷
KAAN項目的最大軟肋在于核心技術的缺失。土耳其雖有F-16升級經驗,但高端制造能力比起美中俄差距明顯。以鈦合金整體框架的鍛造為例,美F-22研發(fā)時專門攻克了這一難題,投入巨大。中國殲-20項目也經歷了數年材料攻關,才達成結構和隱身性能的平衡。土耳其目前尚不具備類似的產業(yè)鏈支撐。
航電系統(tǒng)、雷達、電子戰(zhàn)等“黑科技”是五代機的靈魂。土耳其雖然宣稱AESA雷達、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自主研發(fā),但業(yè)內普遍質疑其實戰(zhàn)性能。彈射座椅、飛控桿等關鍵部件仍需進口,供應鏈一旦被“卡脖子”,就可能陷入被動。
量產進度更是隱憂。TAI官方計劃,2029年前僅能生產10架Block-1型,2030-2033年交付土耳其空軍,2034年后才有望大規(guī)模生產。印尼首批交付預計2028年,埃及的訂單只能“排隊”。2035年前,KAAN不太可能以完全體下線。防務產業(yè)觀察人士普遍認為,短期內KAAN難以真正威脅到中國殲-35E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即便如此,土耳其依然在全球防務市場上大肆宣傳KAAN項目,持續(xù)以新簽約、合作、試飛等新聞造勢。軍事分析認為,KAAN更像是土耳其“政治項目”的延伸,通過聚集訂單、吸引資金、打響品牌,為將來突破五代機核心技術積累人脈和資源。
非傳統(tǒng)軍購邏輯的背后
印尼和埃及為何愿意冒險投入一個技術尚不成熟的項目?傳統(tǒng)軍購邏輯講究“現貨、可用、可靠”,而KAAN項目卻主打“成長性”和“自主化”。印尼的軍方高層公開表示,采購KAAN不僅是買飛機,更是一次技術躍遷和產業(yè)升級的機會。埃及同樣看重技術轉讓以及對國防工業(yè)自主化的拉動效應。
美歐國家的裝備出口往往附帶嚴格的使用和維護限制,且對中東、東南亞國家出口先進裝備極為謹慎。土耳其的合作條款則極具誘惑力:不僅承諾核心技術轉讓,還允許買家建立本地生產線。對急于沖破技術封鎖、提升本土制造能力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這種合作模式極具吸引力。
KAAN項目的另一個“隱性紅利”,是為參與國在地緣政治上提供了新的選項。埃及近年來與土耳其關系緩和,通過聯合研制五代機,雙方在防務、外交等領域的合作空間大幅提升。印尼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在東南亞地區(qū)的戰(zhàn)略影響力。
五代機賽道上的“黑馬”還是泡沫?
KAAN的“樣機效應”已經顯現。土耳其的防務外交已成功聚攏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形成了中東-東南亞-南亞的潛在新型防務聯盟。KAAN項目的融資模式為后續(xù)五代機研發(fā)提供了持續(xù)動力,也為土耳其航空工業(yè)積累了寶貴經驗。
但懸念依舊。發(fā)動機瓶頸、航電短板、量產進度的不確定性,都讓KAAN項目充滿變數。外部技術封鎖和供應鏈斷裂的風險,也隨時可能影響項目進展。軍購市場的競爭愈發(fā)激烈,中國殲-35E、美國F-35等成熟五代機產品,依然擁有技術和產能上的絕對優(yōu)勢。
權威機構SIPRI(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2025年全球高端軍機出口市場,亞洲和中東國家的采購需求不斷增長,但成熟五代機的供應嚴重滯后。土耳其正是瞄準了這一“窗口期”,以KAAN為抓手,試圖打破傳統(tǒng)軍購壁壘。
防務分析專家普遍認為,KAAN項目的成功與否,將成為衡量新興經濟體能否在高端裝備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標志。印尼、埃及等國的選擇,既是豪賭,亦是一次對自身軍工體系進化的自我加碼。
參考資料:連埃及也買KAAN?土耳其五代機又拿下大單,專門挖中國的墻腳?
2025-08-07 20:58·軍武次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