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對美“下跪”換來20%的關稅后,臺軍卻反倒挺起腰桿,向美方索要千萬美元,這其中有何聯(lián)系?臺當局能借此換來島內(nèi)的諒解嗎?
最近,臺灣正面臨一場關稅風暴,美國對臺灣加征20%的關稅,不僅在島內(nèi)引發(fā)軒然大波,更讓人們開始審視臺當局的不作為。
(美國宣布對臺20%關稅)
如今,能看到的是,臺當局選擇閉門談判,拒絕透露談判細節(jié),任由民眾滿腹狐疑。這到底是出于對談判策略的保密,還是掩蓋某些不為人知的妥協(xié)?無論怎樣,這種黑箱操作令人質疑。
美國對臺加征20%關稅這一決定,對于依賴出口的臺灣經(jīng)濟來說,無異于是一個晴天霹靂。面對如此嚴苛的關稅壁壘,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賴清德依舊嘴硬,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達成某種協(xié)議,以換取更低的稅率。
(賴清德狡辯關稅還有轉機)
然而,目前看來,談判根本未觸及到實質性的成果,究竟是美國漫天要價,還是臺灣缺乏籌碼,這都成為了媒體與民眾共同關注的焦點。
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和美方談判的臺方代表,如今已經(jīng)回到臺灣,可是她卻對談判細節(jié)閉口不談,這也引發(fā)了島內(nèi)的質疑,認為臺當局始終在對美國妥協(xié),最終落得一個對美“下跪”的下場。
(和美方談判的臺方代表已經(jīng)回到臺灣)
以往,臺方代表曾高舉透明化的大旗,呼吁所有涉及公共利益的談判都應對外公開。然而,諷刺的是,當臺灣自己身陷這場關稅風暴時,賴清德選擇了對外界封鎖信息,僅以“基于雙方保密協(xié)議”的理由進行推諉。此舉無疑是對昔日立場的一種自我打臉,也將原本復雜的談判,卷入了更具挑戰(zhàn)性的輿論漩渦中。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方公開對臺關稅之前,有消息稱,臺當局準備用4000億美元的投資,換取美方15%的稅率,但是從結果來看,臺當局無疑是失敗了。
也許是臺當局被島內(nèi)批評對美下跪過于嚴重,如今的臺軍突然挺起了腰桿,對美國索要欠款。
(臺軍對美軍購)
目前,臺灣的對美軍購問題再度浮出水面。據(jù)臺審計部門披露,臺灣早前從美國購買的一些軍備,并未按時完成交付,同時仍然存在被拖欠1億多美元的情況。
面對這種“拖延戰(zhàn)術”,臺防務部門表態(tài),要求美方退款8353萬美元,并加速交貨。只不過,此事的曝光又揭示了另外一個深層次問題:臺灣在與美國長期的軍事勾結中的主動權到底在哪里?
看看審計報告中列出的五項缺失,許多都是因為臺灣在合同執(zhí)行和監(jiān)控過程中存在疏漏,尤其是價格稽核和老舊案結案的問題,顯示出臺方在處理此類軍購項目時的困境。
通過分析來看,臺當局在關稅問題上對美國“下跪”,已經(jīng)成為事實,至于向美方索要尚未交付武器的款項,很可能就只是說說而已,畢竟此事出現(xiàn)的時間節(jié)點過于巧合,很可能是臺當局為了混淆視聽,或是轉移民眾注意力而為之。
(臺當局和美國勾結,就是為了得到所謂支持)
更何況,在島內(nèi)民眾眼中,臺當局持續(xù)向美國購買軍備,主要目的根本就不是提升臺軍的實力,分明就是為了討好美國,變相為美方送錢,以此換來支持,所以在一部分人眼中,美方推遲交付武器,白拿臺當局的錢,根本就是美臺都心知肚明的事,所以現(xiàn)在臺軍索要退款,表演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面對這種情況,臺當局究竟應該如何求生?從單純的經(jīng)濟角度來看,臺灣急需尋找突破之道,化解高關稅對自身產(chǎn)業(yè)的沖擊。而在其他層面上,臺當局需要對自身定位有更清晰的認識,明確和美國勾結是錯誤的做法。
總體而言,臺灣在這場關稅風波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不僅僅是經(jīng)濟上的,臺當局不能僅限于短期內(nèi)的考量,而是更應該著眼于正確的態(tài)度和立場。賴清德必須明白,和美國勾結不會有好下場,“無底線的跪美”只會給島內(nèi)帶去風險,而不是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