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詠儀 周鑫雨
編輯|蘇建勛
剛剛過去的7月,是瘋狂的開源月——阿里(Qwen)、月之暗面(Kimi)、智譜(GLM)等十多家AI公司推出了新開源模型。OpenRouter趨勢榜前10名,來自中國的開源模型就占了9席。
但無需多言,現(xiàn)在GPT-5來了,用實力為這場競賽畫下句點。
△來源:OpenAI
北京時間8月8日凌晨1點,GPT-5正式發(fā)布。GPT-5 并沒有宣布模型參數(shù),采用多層級架構,整合了o3系列的推理能力,重點提升了智能體(Agentic AI)能力。
GPT-5上線后,迅速屠榜大模型競技場LMArena,在所有細分類目中都位列第一。
△大模型競技場實時排行榜。來源:LMArena
GPT-5發(fā)布前,X和開源社區(qū)上的消息已經(jīng)沸沸揚揚。
我們照例看到了一些“偷感很重”的操作——在開源社區(qū)提前上線偷跑版本,從8月3日開始,OpenAI CEO Sam Altman先在X上用“20 Hours Left”虛晃一槍,又在接下來的幾天,用不間斷的小發(fā)布,吊足了觀眾胃口:
8月5日,ChatGPT幽默地上線了“防沉迷彈窗”;
8月6日,模型來是來了,但不是GPT-5——而是兩個開源模型GPT-OSS-120B和GPT-OSS-120B。
老對手們也沒閑著。Anthropic和Google都在GPT-5發(fā)布前上了“大菜”:Anthropic上線了Claude 4.1,依舊主打編程能力;而Google則發(fā)布了世界模型Genie 3,在多模態(tài)上秀了一把肌肉。
總體而言,GPT-5的這次發(fā)布更“樸實”,沒有那么多炫技,甚至可以說有點不溫不火——在技術上,它并沒有像GPT-4之于GPT-3.5一樣,有飛躍般的能力提升。
相反,OpenAI花了大力氣,提升推理、智能體能力,還做了許多工程化工作。從語音等多模態(tài)能力,到“學習模式”、新上線的人格模式,再到價格大降……OpenAI的總體邏輯,都是讓模型更好地落地、被使用。
Sam Altman表示,這次GPT-5的發(fā)布就像是“把一個博士團隊揣在兜里”,許多新功能都免費給所有用戶開放,這也和ChatGPT走To C路線的策略相符。
不偏科的GPT-5,治好了模型選恐癥
這次發(fā)布的GPT-5擁有四個版本:
- GPT-5:在不同領域中進行Coding和執(zhí)行任務的標準模式;
- GPT-5 mini:輕量版版本,適用于對明確界定的任務和場景;
- GPT-5 nano:強調(diào)運行速度和性價比;
- GPT-5 Chat:ChatGPT中使用的版本。
△來源:OpenAI
成立以來,OpenAI對外提供服務的模型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了40個。發(fā)布這些尺寸、上下文窗口、API價格各異的模型版本,是為了適配不同的使用場景。
但模型過多,反而增加了用戶在執(zhí)行任務中的“選擇困難癥”。Altman坦言:“產(chǎn)品發(fā)布節(jié)奏失控是復雜化的主因,我們意識到用戶不應為選擇模型而困擾——人工智能應‘即用即靈’?!?/p>
通過GPT-5的發(fā)布,OpenAI意在終結模型“選擇恐懼”的局面。
GPT-5并非單一的語言或者推理模型,而是在訓練中采取了統(tǒng)一模型架構,整合了GPT系列(語言模型)和o系列(推理模型),并具有調(diào)度子模型的能力。
官方資料顯示,GPT-5的系統(tǒng)由三部分組成:
- 高效、智能的模型:解決大多數(shù)問題;
- 深度推理模型(GPT?5 thinking):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 實時路由器(real?time router):根據(jù)真實信號持續(xù)訓練,包括用戶更換模型時的偏好率、回復的準確度以及所測得的正確性,這些指標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提高。
這意味著,用戶不再需要花大力氣思考如何選擇模型。GPT-5能夠直接根據(jù)執(zhí)行的具體任務,自動調(diào)用最優(yōu)的模型。
△來源:OpenAI
強,但不貴
雖然號稱OpenAI最強模型,但GPT-5的價格,相較其它自家模型而言,一點也不貴。
根據(jù)《智能涌現(xiàn)》的統(tǒng)計,就GPT系列語言模型而言,GPT-3.5到GPT-4,價格有過一次躍升。但GPT-5三個模型的API價格,都比GPT-4最便宜的Preview版本(輸入:10美元/M Tokens;輸出:30美元/M Tokens)還要低。
目前,OpenAI最貴的模型,仍然是推理模型o系列的o1-pro。o1-pro的輸入價格(150美元/M Tokens),是GPT-5(1.25美元/M Tokens)的120倍!
這樣來看,融合了GPT系列能力和o系列能力的GPT-5,價格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來源:《智能涌現(xiàn)》制圖
當下,OpenAI共有兩個官方渠道可以體驗到GPT-5系列模型。其一,是直接付費調(diào)用模型API。
另一個官方渠道,則是使用ChatGPT的免費版、Plus版、Pro版,以及Team版。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ChatGPT免費版上可以直接使用GPT-5,但仍有一定的限額。額度消耗完畢后,模型會自動切換成更輕量的GPT-5 mini。
ChatGPT 企業(yè)版和教育行業(yè)的用戶,則要等到GPT-5發(fā)布一周后,才能使用新模型。
△來源:《智能涌現(xiàn)》制圖
當然,如果你想免費體驗到GPT-5的預覽版,還可以用GitHub Copilot。
△GPT-5(Preview)已經(jīng)上架GitHub Copilot。來源:GitHub
特別的是,OpenAI這次還明晃晃打起了ToG的生意。
8月6日,OpenAI首席產(chǎn)品官Kevin Weil宣布,在未來12個月里,ChatGPT企業(yè)版將對美國聯(lián)邦政府開放,每個機構只需要支付——1美元!
△來源:X@Kevin Weil
不只是IQ提升,EQ也是
比起往常大秀參數(shù)、能力,這次OpenAI花費大量篇幅介紹了包括健康、編程、教育等多個場景的應用案例。
“更快、更可靠、更準確”,幾乎是在每個場景中都被強調(diào)的屬性。
比如,在生成小游戲時,現(xiàn)場演示大概只用時幾分鐘,GPT-5就能快速寫好一兩百行代碼,生成一個帶關卡、音效的小游戲。
△GPT-5生成的滾球小游戲 來源:OpenAI
在編程任務中,GPT-5 可以快速一次性完成前端應用程序,生成一個3D版本的SVG文件,用于Canvas。
“可靠”不僅來自于模型的智能水平不斷提升,也在EQ(情商)上。
這次GPT-5上線的“人格”模式,就會讓模型可玩性更高。四種人格,包括四種Cynic(憤世嫉俗者)、Robot(機器人)、Listener(傾聽者)、Nerd(學霸),供用戶自己選擇模型的輸出風格。
△對話框顏色也可以隨心換。來源:OpenAI
GPT-5帶來的語音能力和情商進化,尤其能夠提升教育、醫(yī)療等場景中的產(chǎn)品體驗。
比如,面對一位用戶的提問:“我媽媽得癌癥了,怎么辦,我得癌癥的幾率也會很高嗎?”
△o3和GPT-5的對比。來源:OpenAI
4月發(fā)布的o3,會直接條理清晰列個清單,告訴你“是的,你是直系親屬,患癌概率會有提升?!?/p>
但GPT-5會理解復雜問題背后的微妙語境,先是安撫你的情緒——“很遺憾你要處理這樣的情況”,然后再開始分析可能性和成因。
△展示學習模式 來源:OpenAI
在現(xiàn)場展示的用戶案例中,OpenAI多模態(tài)負責人則直接用語音模式,讓ChatGPT開始化身韓語老師,對話的質(zhì)量、語音的真實感、延遲,都已經(jīng)與真人一般無異。
△學習模式。來源:OpenAI
時隔六年,終于重新開源
2025年初,DeepSeek成為第一個復現(xiàn)OpenAI o1的模型公司,引領了這半年的開源模型浪潮。
這也逼得OpenAI終于在時隔六年后,拿出了新的開源模型。
兩款開源模型,分別為gpt-oss-20b(21B參數(shù),其中3.6B為激活參數(shù))和gpt-oss-120b(117B參數(shù),其中5.1B為激活參數(shù))兩個版本。
△來源:OpenAI
這是一個MoE(混合專家)大模型,采用Apache 2.0許可協(xié)議,允許自由商用。
20B是相當小的參數(shù)規(guī)模,將模型規(guī)模壓縮到20B和120B,卻給了128×4的超大 MoE配置、200k超寬詞表和NTK-RoPE擴展,目的不是把模型的參數(shù)堆到最大,而是希望開源推理效率最高。
兩款模型的定位,顯然是在端側(cè)的應用,而且專門為智能體(Agentic AI)而設計。奧特曼在推文里表示,gpt-oss 與o4-mini水平相當,120B的gpt-oss可以在高端筆記本上運行;而20B版本的模型,手機就可以跑。
詞表超過20萬,支持多語種或代碼混合輸入——這樣的設置直接對標DeepSeek與阿里的Qwen3。加上寬松的商用協(xié)議,這會補上OpenAI被詬病已久的開源生態(tài)。
作為大模型的領軍者,OpenAI一直引領著技術風潮:GPT-3.5證明了Scaling Law帶來的智能能力“涌現(xiàn)”;GPT-4帶來模型能力的巨大提升,引領了一波大模型競賽熱潮;
哪怕是GPT-5停滯期間,OpenAI發(fā)布的副線產(chǎn)品Sora,也引領了2024年的多模態(tài)模型浪潮。
不難看出,GPT-5的研發(fā)之路頗為坎坷。挑戰(zhàn)一方面來自全球優(yōu)質(zhì)人類數(shù)據(jù)逐漸消耗殆盡,單純擴大模型規(guī)模帶來的智能提升,已經(jīng)遇到瓶頸。
這直接導致2024年,AI界陷入技術路線之爭:Scaling Laws是否已到盡頭?2024年9月,OpenAI發(fā)布o1模型,大模型領域開始從Scaling Laws,轉(zhuǎn)向以強化學習(RL)為主的訓練范式。
GPT-5的發(fā)布,恰好站在技術路線轉(zhuǎn)變的十字路口。
對OpenAI而言,發(fā)布GPT-5,更是意味著要對這段時間里的內(nèi)外部壓力和質(zhì)疑,統(tǒng)一作出回應。
自2023年3月14日發(fā)布GPT-4后,到今天的GPT-5,足足隔了2年有余。這段時間里,無論OpenAI推出什么新產(chǎn)品——Sora、GPT-4o、o1模型、吉卜力風格文生圖——用戶總是在奧特曼的推特下催促:”快上GPT-5!”
GPT-5研發(fā)的停滯,也給了開源領域的模型玩家機會,DeepSeek R1成功復現(xiàn)了OpenAI o1的大部分能力,也直接導致這半年里,全球大小AI公司都在瘋狂開源——OpenAI需要拿出足夠有信服力的的閉源模型,才能夠再一次證明自己。
2023年底的”宮斗”事件,則導致OpenAI分崩離析,核心人物Ilya Sutskever、Mira Murati等紛紛出走。從非盈利轉(zhuǎn)向商業(yè)實體后,OpenAI的組織能力、發(fā)展策略也備受質(zhì)疑——GPT-5是否達到了“AGI”標準?是否會直接影響和金主微軟的合作聯(lián)盟?
OpenAI需要一邊極速前進,一邊謹慎處理這些問題。
盡管如此,ChatGPT仍創(chuàng)造了諸多歷史——自2022年11月推出以來,兩個月內(nèi)達到1億用戶,創(chuàng)下史上最快增長的消費應用記錄。
在GPT-5發(fā)布前,AI巨頭們的競賽依舊進行著:OpenAI和Anthropic都分別拿到了新一輪融資,
如今,ChatGPT依舊是是全球活躍度、收入最高的AI應用,每周有7億用戶使用ChatGPT,它滲入人們?nèi)粘I畹某潭龋h超你我的想象。
在GPT-5發(fā)布之際,我們也選取了最近OpenAI的一些數(shù)據(jù),來復盤這家AI公司的登月征程。
算力還得燒,但模型迭代的節(jié)奏已經(jīng)放緩
GPT-5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背后,是OpenAI逐步放緩的模型發(fā)布節(jié)奏。
可以看到,GPT-2到GPT-3,僅過了7個月。但GPT-3到GPT-4,OpenAI花了整整33個月;GPT-4到GPT-5,又過了兩年半。
△來源:智能涌現(xiàn)制圖
“Scaling Law”,這個由OpenAI在2020年創(chuàng)造的概念,一年前還是大模型賽道的信條。這一點促使大模型公司,在構建大規(guī)模計算集群和數(shù)據(jù)集上,一擲千金。
然而,“越大越好”的定律正在受到動搖。
除了缺乏文本訓練數(shù)據(jù)外,由于系統(tǒng)的復雜性,大模型的訓練效果仿佛開盲盒。不少研究人員都表示,大模型的訓練容易出現(xiàn)硬件故障等Bug,模型最終性能等到訓練結束才能知道——而這可能需要數(shù)月的時間。
連“Scaling教父”O(jiān)penAI自身,也陷入了迭代的瓶頸:
GPT-5發(fā)布前夕,The Information曾披露OpenAI內(nèi)部的訓練細節(jié):2024年,本想作為GPT-5發(fā)布的模型Orion(內(nèi)部版本),兩輪訓練就燒了5億美元、跑滿10萬卡,結果只比GPT-4o“略好”。
兩位GPT-5的早期測試者告訴路透社,GPT-5的Coding和數(shù)學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但GPT-4到GPT-5的能力跨越,不像GPT-3到GPT-4那么大。
但相對地,據(jù)業(yè)內(nèi)估計,GPT-5是OpenAI史上規(guī)模最大,使用訓練資源最多的模型。
不過,硅谷大公司們還在繼續(xù)提升對芯片的支出預算。
△來源:EPOCH AI
非營利AI研究組織Epoch AI的統(tǒng)計顯示,OpenAI、Meta、Google三家公司,在頂級模型訓練上所消耗的計算量,每年仍然呈倍數(shù)遞增。比如,OpenAI模型訓練計算規(guī)模,平均每年增長到5.3倍。
摩根士丹利則預計,在2024–2028年這五年,全球企業(yè)在AI數(shù)據(jù)中心的總投入將高達3萬億美元。其中一半會花在GPU等加速芯片上。
2025年3月,彭博社就報道,OpenAI將斥資1000億美元建設“星際之門”基礎設施項目。該項目的首個數(shù)據(jù)中心綜合體,所能容納的英偉達AI芯片的數(shù)量,多達40萬個——如果填滿,這將成為目前已知最大的AI計算集群之一。
每周有7億人使用ChatGPT,占世界人口近10%
大概很少人意識到,ChatGPT的周活躍用戶已經(jīng)達到7億——這相當于全世界人口的近10%。這個數(shù)字是去年同期的4倍。
△來源:SensorTower
ChatGPT誕生之初,就已經(jīng)刷新了世上增長最快的App記錄。兩年過去,它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月活甚至超過了Reddit,逼近Twitter這樣成立已近20年的老牌社交平臺。
△ChatGPT的一周用量增長趨勢,以及與Google、Teams、Slack等生產(chǎn)力工具對比。來源:SensorTower
AI再也不是一個小眾市場。
據(jù)SensorTower數(shù)據(jù),2025年7月,ChatGPT已經(jīng)成為在iOS和Google Play上達到10億全球下載量的最快應用,僅僅幾個月后,它就成為達到5億月活躍用戶(月活用戶)的最快應用(不包括預安裝)。
一個表現(xiàn)是,AI的“打工”屬性也在減弱。在2024年,ChatGPT的周末用量增長會明顯比周中減少近10%;但到了2025年,趨勢已經(jīng)顯著放緩。
這意味著,無論是周中還是周末,人們使用ChatGPT的頻率都差不多。
收入超120億美金,但起飛的不止OpenAI一家
截止2025年7月,OpenAI的年化收入已經(jīng)達到120億美元。
自ChatGPT發(fā)布以來,OpenAI收入呈現(xiàn)指數(shù)級增長,從2023年的16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24年的37億美元,再到2025年的12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0%。
在大模型廠商中,OpenAI和Anthropic是斷層領先的前兩名,后者同樣由前OpenAI核心人員創(chuàng)辦,對商業(yè)化更謹慎。但隨著2025年AI Coding起飛,Anthropic也迎來收入的躍升。
△來源:智能涌現(xiàn)制圖
值得注意的是,兩年過去,兩家公司的收入構成已經(jīng)大相徑庭。
OpenAI更像一個To C App公司,超過70%收入來自To C用戶的訂閱,20%來自API調(diào)用;Anthropic則是另一個鏡像——收入超過70%來自API調(diào)用,只有10%來自To C側(cè)訂閱。
憑借AI收入起飛的也遠不止OpenAI一家,偷偷賺錢的還有美股的科技巨頭們。
來源:智能涌現(xiàn)制圖
大模型問世后,微軟、Google、Meta三家的市值因大模型,有了喜人的增長。
微軟憑Azure AI與Copilot全線開花,市值猛增三成,2025財年Q4云收入同比飆39%。CEO納德拉直言“AI已把我們所有業(yè)務重新點火”。
Meta更是因為AI,把廣告轉(zhuǎn)化率抬升5個百分點,市值上揚27%。
哪怕是在大模型上一開始被OpenAI打得還不了手的Google,今年也憑借Gemini 2.5的發(fā)布而重回技術圈中心。
今年第一季度,谷歌實現(xiàn)營收902.3億美元,同比大漲12%。這其中,因為大模型帶來的云用量起飛,是重要因素。
開源和閉源模型,差距仍在不斷縮小
OpenAI因為“反抗AI被大公司壟斷”而成立。但在ChatGPT引爆全球,成為現(xiàn)象級產(chǎn)品之后,ChatGPT轉(zhuǎn)向閉源,OpenAI從此面臨一個完全不同的開源態(tài)勢。
2024年前,OpenAI在頂尖模型上一直領先。但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包括Meta旗下的Llama 2、Google旗下的Gemini、到了后來的Deepseek、Qwen,接棒開源多個重要模型。
開源模型和閉源模型的差距迅速縮小。
△模型智能水平躍遷曲線,從2025年開始,各家模型和OpenAI(黑色折線)的差距顯著縮小 來源:Artificial Analysis
模型智能水平躍遷曲線,從2025年開始,各家模型和OpenAI(黑色折線)的差距顯著縮小 △來源:Artificial Analysis
即便OpenAI這次終于開源,補上空缺,但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閉源模型的領先優(yōu)勢,挑戰(zhàn)還是很大。
如今的開源生態(tài)已經(jīng)涇渭分明分為幾大陣營。
中國玩家們大多都在以開源追擊。在這次GPT-5發(fā)布期間,阿里已經(jīng)開源了包括Qwen3-4B、Qwen-Image等多個模型;前不久月之暗面開源的旗艦模型K2,也引起了硅谷的廣泛關注。
相反,美國的幾大模型廠商,對開源的態(tài)度開始變得曖昧不明。
比如,Anthropic的創(chuàng)始人Dario Amodei,在最近的一次播客采訪中直接表示“開源AI是偽概念”,表示AI開源和軟件開源不同。開源再先進,也不會削弱Anthropic的商業(yè)價值。
而扎克伯格批量從OpenAI挖走明星人才后,組建起新AI團隊后,最近也被爆出,Alexandr Wang在內(nèi)的高管們,正在考慮讓旗艦模型Behemoth轉(zhuǎn)向閉源,以應對接下來的激烈模型競爭。
封面來源|AI生成
歡迎交流
歡迎交流
歡迎關注u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能涌現(xiàn)”,作者:鄧詠儀 周鑫雨,36氪經(jīng)授權發(fā)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