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東戰(zhàn)役之后,國軍的兵力損失慘重,區(qū)壽年兵團被全殲,黃百韜兵團被打殘,邱清泉部也在華北野戰(zhàn)軍的阻擊下受到了不小的損失。
此時國軍的兵力只能龜縮在開封和徐州一帶地區(qū)進行休整,而無力再支援其他地區(qū)的國軍部隊,在這種情況下,在這種情況下,中原野戰(zhàn)軍與華東野戰(zhàn)軍迅速攻重要據點,快速解放了兗州、襄樊等地。
兗州的解放直接切斷了濟南對外的通道,使得濟南變成了一座被我軍包圍的孤城。
在這種情況下,主席當機立斷,指示華東野戰(zhàn)軍抓住有利時機,一舉攻占濟南,拿下這個國軍重鎮(zhèn)。
粟裕在經過分析之后,設計出了三個作戰(zhàn)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通過運動戰(zhàn)的方式,殲滅邱清泉所率領的第5軍。
第二種方案是,將主要兵力用于攻打濟南城,分派出少量兵力阻擊敵人的援軍,也就是真攻城。
第三種方案是,派出少量的兵力攻打濟南機場,集中兵力打敵人的援軍。
粟裕將這三種作戰(zhàn)方案上報給了毛主席,并給出了自己的意見,認為采用第三種作戰(zhàn)方案,圍城打援最合適我軍。
粟裕這樣的考慮其實也是有道理的,畢竟攻城戰(zhàn)要比打援戰(zhàn)難得多,尤其是我軍更擅長的本事就是運動戰(zhàn),在運動中消滅敵人,而對于大規(guī)模的城市攻堅戰(zhàn),我軍卻沒有什么經驗。
粟裕建議以少量兵力攻打濟南,集中大部隊,攻打敵人援軍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揚長避短。
但主席卻不這么認為,他認為國軍方面,在區(qū)壽年兵團被殲滅,黃百韜和邱清泉部受到重創(chuàng)的情況下,不能只采取簡單的攻城打援的方法。
因為如果讓敵人發(fā)現我軍只是佯攻濟南并不真打的情況,在部隊已經受到重創(chuàng)的情況下,并不會真的增援濟南。
一旦出現了這種局面,我軍就會面臨,即攻不下濟南,又無法打援殲滅敵人的尷尬境地。
到時候如果再改變策略,集中兵力攻打濟南,調兵行軍也會浪費時間,影響戰(zhàn)局。
主席給出的辦法是全都要,要相對均勻的分配力量,做到攻打濟南是真的,殲滅敵人增援也是真的。
在戰(zhàn)爭中,往往是集中優(yōu)勢兵力,攻打敵人一部,這是我軍制勝的法寶,這一點在主席四渡赤水和粟裕蘇中七戰(zhàn)七捷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主席要求分散兵力,攻城和打援兩邊同時進行,一旦出現攻城久攻不下,打援兵力又不足的局面,就會使得我軍面臨十分不利的被動局面。
粟裕猶豫再三,給主席回了一封電報,大概意思是濟南戰(zhàn)役第一階段,我們會派出幾個縱隊先占領濟南機場,第二階段殲滅敵人的援軍。
這個戰(zhàn)略部署,跟最開始的一樣,還是佯攻濟南,主力打援,可見粟裕戰(zhàn)神對打大城市攻堅戰(zhàn)役的信心其實并不是很足。
主席接到粟裕這封糊弄領導的電報之后,想來十分無奈,又發(fā)出一份電報,耐心指導粟裕。
面對粟裕的不理解,主席再次解釋了自己對于拿下濟南,攻城與打援兵力配置的必要性,既要真打濟南,也要務求阻擊消滅援敵的理由。
讓粟裕明白在剛剛經過豫東戰(zhàn)役之后,攻打濟南這種特殊作戰(zhàn)環(huán)境中,特殊戰(zhàn)略部署的必要性。
此時的主席一邊與粟裕商量打濟南的作戰(zhàn)方式,一邊與東北的林總商量打長春還是打錦州,而這兩位軍神對主席的提出的作戰(zhàn)方針都有些猶豫,而主席卻沒有以強迫的方式來威壓手下將領,而是充分尊重前線將領們的意見,采用磋商和解釋的方法來解決兩邊的意見不合。
相比起蔣校長飛機空投手令,強制要求軍隊改變行軍路線,主席的領導方式高明太多了。
主席如此重視濟南攻城戰(zhàn),一方面是想要打一個漂亮仗,給我軍在大城市攻城戰(zhàn)中樹立一個典范,畢竟在此之前,我軍沒有大城市攻堅的經驗,對此信心不足,東北的,林總就是一直圍著長春不敢打。
另一方面,濟南一旦被攻下,將會成為我軍解放并長期控制的第一個省會城市,打開解放戰(zhàn)爭的新局面,成為解放戰(zhàn)爭的重要轉折點。
此次濟南攻城,主席還親自點名許世友這位老將擔任攻城的總指揮。
許世友曾經是紅四方面軍張國燾的手下,當初在清算張國燾的錯誤問題時,許世友受到牽連。
許世友一怒之下,要帶著人去四川打游擊,結果被定了個帶槍逃跑罪,對此許世友十分憤怒,要求帶槍與主席理論。
主席見到帶著槍見自己的許世友,笑著說:“我不信你許世友會拿槍打自己的同志?!?/strong>
最后,主席保下了許世友,并力勸他不要脫離組織,之后許世友就一直跟著主席南征北戰(zhàn)。
他作戰(zhàn)十分勇猛,從抗日戰(zhàn)爭一路打到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功赫赫,主席對他也是贊許有加。
在濟南攻城之前,許世友正在膠東軍區(qū)的醫(yī)院養(yǎng)病。
1948年8月25日,主席向粟裕致電,讓他考慮讓許世友在身體狀況合適的情況下,前去擔任濟南攻城總指揮,因為許世友對當地的情況更加的了解。
粟裕向主席回電,已令許世友同志回來作戰(zhàn)。
9月3日,主席再次向粟裕致電,明確指出讓粟裕擔任總負責人,許世友擔任攻城總指揮,讓粟裕招許世友到指揮部。
粟?;仉姡S世友仍在膠東軍醫(yī)院養(yǎng)病。
9月6日,主席親自向許世友發(fā)電報,讓許世友前往指揮部。
一封封調令飛過去,可是許世友就是不動身,到9月8日的時候,主席得知許世友依舊在養(yǎng)病,頓時大怒,當面向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質問:“這個許世友,他要干什么?”
饒漱石把主席的話,原封不動的發(fā)給了許世友。
許世友接到饒漱石發(fā)來的消息之后,一天趕路300公里,抵達粟裕指揮部,簡直就是個醫(yī)學奇跡。
與東北野戰(zhàn)軍,林總獨攬大權不一樣,粟裕由于資歷不深,根本指揮不動許世友這個身經百戰(zhàn)的老將。
其實不只是許世友,華東的許多縱隊司令,粟裕指揮不動,每到這個時候粟裕的搭檔陳毅出面對接。
僅許世友的調動就幾番周折,戰(zhàn)前更不會聽粟裕安排。
果然,許世友到了指揮部之后,由于沒有參加之前的作戰(zhàn)討論,對作戰(zhàn)部署不是很理解,他向粟裕發(fā)電報,要求將部署在城西的部隊,抽調一個縱隊到東面,以此來集中優(yōu)勢兵力。
粟裕給許世友的回復很有意思,抄報了之前中央的電報,意思就是,中央認為西面的濟南飛機場很重要,具體怎么打你自己看著辦。
粟裕顯然也知道自己指揮不動許世友這個老將,索性拿出中央的要求給他,至于如何攻城,壓根不管了。
見粟裕這么說,許世友也不再理會粟裕,直接跟主席溝通。
9月11日,許世友直接向主席發(fā)了電報,報告自己已經抵達前線,對打下濟南城很有把握,對已經布置好的攻擊陣型,自己不做更改,但要求粟司令堅決阻擊援敵,爭取時間,務求在運動戰(zhàn)中,并提出打援計劃不能太大,而應該能殲滅多少援軍就殲滅多少援軍。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許世友并沒有把自己當做粟裕的下屬,他反手指揮起粟裕來了。
主席想許世友回電,此次作戰(zhàn)目的在于攻城,打援只是次要目的,但戰(zhàn)術上不能集中全部主要攻城,并強調攻城時,第一階段要集中主力,先攻占濟南的飛機場,這是重中之重。
對于主席的安排,許世友表示沒有問題,堅決執(zhí)行。
最終確定了攻城的部署,32萬華東野戰(zhàn)軍,許世友率領14萬人,分為兩個集團軍從東西兩面攻城,預留一個縱隊做預備隊,粟裕指揮18萬人進行阻援打援,濟南戰(zhàn)役的部署工作完成。
駐守濟南的國軍將領王耀武其實也是不可多得的將才,早在豫東戰(zhàn)役開始之前,王耀武就向提出建議,放棄濟南,退守徐州,這樣的話,估計就沒有豫東之戰(zhàn)了。
一旦多出王耀武的十多萬大軍,粟裕根本就沒機會殲滅區(qū)壽年兵團,更別提圍住并打殘黃百韜兵團了,但蔣校長不懂放棄,導致兵力分散,最終一步步被我軍各個擊破。
相比較而言,主席就顯得知人善用,用善于指揮大兵團作戰(zhàn)的粟裕做指揮,讓在山東地區(qū)根基深厚,作戰(zhàn)勇猛的許世友做攻城負責人,并且在許世友和粟裕較勁的前提下,依舊讓二人達成緊密合作,作出明確的分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