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八十年后,抗戰(zhàn)的炮聲猶有余響?;赝嵌紊`荼毒、國運飄搖的歲月,英雄的先輩們奮起抗暴,以血肉之軀抵御虎狼之師,守住了民族的尊嚴和生機。
烈火鍛造了最堅硬的骨頭,鮮血熔鑄了最忠誠的信仰。誕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著不容忘卻的強大力量。每一次重溫舊章,都是對這段偉大歷史的莊重回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
“苦菜開花遍地黃,永遠跟著共產(chǎn)黨……”苦菜花,這種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野菜花,竟在“昆崳之子”馮德英的筆下綻放出別樣的光彩。作者再現(xiàn)膠東抗戰(zhàn)的“巾幗之力”,成功塑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完整的革命母親的英雄形象”,是女性群像與革命洪流的交響,被納入紅色文學經(jīng)典,成為影響幾代人的傳世之作。
童年經(jīng)歷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
一株普普通通的苦菜花引起了人們對抗戰(zhàn)歷史的深刻回憶,長篇小說《苦菜花》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膠東半島昆崳山區(qū)王官莊為背景,展現(xiàn)了抗日根據(jù)地軍民與日寇、漢奸及封建勢力的抗爭歷程,塑造了以仁義嫂為代表的革命母親形象以及多位女性組成的革命群像,通過仁義嫂一家五口不懼犧牲投身革命的命運軌跡,勾勒出普通百姓向革命者轉(zhuǎn)變的歷程,這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首次成功塑造了革命母親的形象,既展現(xiàn)了母親的慈愛、堅韌和無私奉獻,也展現(xiàn)了她們在殘酷復雜的斗爭環(huán)境中,經(jīng)歷的生死、愛恨的考驗,最終成為一個為革命奉獻全部的英雄的過程。
膠東屋脊昆崳山,是山東抗戰(zhàn)中的重要根據(jù)地,出現(xiàn)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1935年12月,馮德英出生于昆崳山區(qū)觀上馮家村的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中,他6歲入解放區(qū)抗戰(zhàn)小學,9歲當兒童團團長,從小喜歡聽民間故事。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革命家庭,父親、姐姐、姐夫、哥哥都是地下黨員,在家人的影響下,馮德英的母親也義無反顧地參加了抗日斗爭,小說中“仁義嫂”的核心原型就是馮德英的母親。
馮德英的母親勤勞能干,是非分明,善良淳樸,參加了村里的婦女救國會。區(qū)、縣干部常到他們家開會,母親就把里屋騰出來做臨時會場,自己在家門口一邊做針線活等家務,一邊放風打掩護,同時,還安排孩子們在村頭站崗放哨,傳送情報。每次干部們開完會,母親總要留他們吃了飯再走。他們家成了八路軍干部戰(zhàn)士“招待所”,也被敵人咬牙切齒地稱作共產(chǎn)黨的“干部窩”。
童年經(jīng)歷是馮德英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源泉,在馮德英的記憶里,家里常常住滿了八路軍的傷員病號。1941年深秋,有一位姓侯的八路軍女戰(zhàn)士因嚴重傷病住進家里療養(yǎng),母親專門騰出一間最好的房給她住,還親自為她燒熱炕、煎藥喂飯,將家里僅有的一點米面細糧和舍不得吃的雞蛋拿出來,為她增加營養(yǎng)。兩個月后,這位八路軍女戰(zhàn)士傷病痊愈,重返部隊。為了照顧傷病員,母親無暇照顧自己的小女兒,馮德英年僅3歲的小妹妹因長期饑餓和營養(yǎng)不良,患病無錢醫(yī)治,不幸夭折了。
由漢奸帶路,日本兵反復對根據(jù)地進行瘋狂掃蕩。老鄉(xiāng)們常在傷病員的臉上抹上鍋灰掩護他們,一天早晨,日偽軍掃蕩了馮家村,在村民家搜出了一個女八路,盡管她已經(jīng)被老鄉(xiāng)打扮成農(nóng)婦模樣,然而她的西北口音還是暴露了身份。馮德英回憶,“這個女八路是穿著大褂,唱著歌就義的?!瘪T德英的姑姑慘遭日偽軍活埋,他家里借錢買的毛驢也被牽走了。馮德英與母親帶著僅有的一點糧食,逃到一個離海邊不遠的地方,藏在一個草垛子里。馮德英透過草垛的縫隙看到十幾個婦女遭到日軍的強暴。看他被嚇得就要哭出聲來,母親趕緊用一只手捂住他的嘴,另一只手蒙住他的眼睛……
烈士鮮血讓他刻骨銘心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1946年春天,馮德英11歲時,年僅46歲的母親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母親雖然不是戰(zhàn)死在沙場,但人們公認她為革命而死,算得上真正的烈士。因此,縣、區(qū)、村里的干部和群眾都自發(fā)來給母親送葬,為她抬棺扶柩。他們淚流滿面,隆重送別這位為革命事業(yè)奉獻了自己生命和家庭的革命母親。讓馮德英深感自責的是,以前他只知道母親的小名——尋子,直到母親去世,他才知道母親的大名——曹文琳。
馮德英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對革命事業(yè)的忘我奉獻與偉大母愛,都深刻地影響著年幼的馮德英,在他心中種下了熱愛人民、報效祖國的種子。而且,膠東抗戰(zhàn)軍民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跡非常多,馮德英的童年里,接觸和交往的干部戰(zhàn)士很多,耳聞目染之間,那些平凡樸素又崇高的英雄事跡,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為他的創(chuàng)作儲備了豐富而寶貴的生活素材。1947年和1949年,馮德英的二姐和他先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0年春,馮德英參軍第二年,他讀到一本封面幾乎被磨沒了的小說——柯藍的《洋鐵桶的故事》,書中與日軍戰(zhàn)斗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了他,勾起了他對昆崳山區(qū)家鄉(xiāng)抗日斗爭的深情回憶:如果把自己熟悉的往事寫成一本書該多好……從此,他愛上了文學,如饑似渴地閱讀文學作品。
這時,恰好組織委派馮德英幫助膠東的抗日英雄于得水整理撰寫他革命經(jīng)歷的回憶錄。于得水在膠東可謂家喻戶曉,馮德英對他早就非常崇拜,終于有機會見到了他。于得水在多年艱苦戰(zhàn)斗中曾7次負重傷,腰椎骨被打斷,顱內(nèi)還留有彈片,血壓很高,頭疼病經(jīng)常發(fā)作。他努力回憶多年前的戰(zhàn)斗往事,對每個人、每件事都一絲不茍,力求準確。更讓馮德英感動的是,這位當年馳騁抗日沙場、威震日偽軍的傳奇英雄,談起過去犧牲了的戰(zhàn)友和同志,想起舍命掩護他的膠東群眾,常常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他總是含著熱淚說:“我于得水能活到今天,都是這些好人的命換來的啊,我爛了骨頭也忘不了膠東的人民!”
銘心刻骨的紅色記憶和對母親的深切緬懷,給馮德英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與體驗,成為他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的動力。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得天獨厚地有幸生長在那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耳濡目染英雄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跡,為我儲存了一個開發(fā)不完的高尚品德、優(yōu)美情感、善良性格、堅貞不屈的精神寶藏,使我的創(chuàng)作有了用之不竭的旺盛的源泉。”
風靡全國的紅色經(jīng)典
上世紀50年代初,馮德英在部隊電臺工作,在大量讀書的同時,于1952年春開始練習寫作,他只有一個想法,把童年整個經(jīng)歷寫出來。他苦于文化程度低,想寫的表達不出來,就不斷讀書,反復地學。雖然他沒上過大學,但是社會發(fā)展史,歷史通史、中國通史這些文科內(nèi)容都自學過。
由于部隊工作緊張,只能利用業(yè)余時間邊學邊寫。當時沒有稿紙,他就在廢棄的電報紙背面寫,他用小說的形式把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寫下來,一口氣寫下幾萬字,越寫越覺得不滿意,甚至因失望一度輟筆。但他心中的激情在澎湃著,一想起那些令人感動的往事,心里就非常激動,有時情不自禁流下淚來,他寫道:“在那如火如荼的斗爭中,我愛那些和我命運休戚與共的好人們,恨那些禍害我和親人們的丑類,這種強烈的切膚之痛的愛和恨的感情,推動著我要歌頌,我要控訴。”
1953年,18歲的馮德英完成4萬字手稿《我的母親》。追尋著親人與英雄的足跡,創(chuàng)作的激情讓他片刻不能停下手中的筆,感覺不把這些往事寫下來傳播出去,就對不起犧牲的烈士,對不起自己的良心。1955年在海南島執(zhí)行任務期間,他把紙夾子放在膝蓋上正式寫下這部長篇,將內(nèi)容擴展至38萬字完成了初稿,這時他還不到20歲。
最初的書名叫《母親》,馮德英把它工整地謄寫到稿紙上,用一塊布把一大摞稿紙包裹好,寄到了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并附上了一封給陳沂部長的信,大意是說自己是某部一個19歲的排級干部,工作之余寫了一本反映膠東抗戰(zhàn)的小說,自知水平不高,達不到出版要求,只求能得到有關(guān)部門指教……陳沂同志在抗戰(zhàn)期間曾擔任過大眾日報社社長,轉(zhuǎn)戰(zhàn)在齊魯大地蒙山沂水,他文化修養(yǎng)很高,被稱作“文化將軍”。陳沂看了初稿,覺得小說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就把稿子批給解放軍文藝叢書編輯部。
馮德英很快收到回復,后來到北京進行小說修改工作。當時總政文化部創(chuàng)作室集中了一批優(yōu)秀的軍旅作家,有徐懷中、白樺、公劉、彭荊風等。責任編輯是楊昉,水平很高。當時因為已經(jīng)有高爾基的《母親》了,編輯問能否改個名字,馮德英考慮了幾天,小說里有關(guān)于苦菜花的描寫,含義深刻,比較新鮮,就改成了《苦菜花》。
“苦菜的根雖苦,開出的花兒,卻是香的?!边@普通的野菜花有著令人驚嘆的生命力,能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長,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是在苦難中綻放的人性光輝,是膠東人民堅韌不屈精神的隱喻。
作家馮德英
1958年,《苦菜花》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該社編輯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馮德英的處女作,200萬冊圖書剛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馮德英收到了8000元稿費,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筆巨款,但他把稿費都捐給了膠東昆崳山的烈屬。半個多世紀以來,《苦菜花》已經(jīng)暢銷1000萬冊,被翻譯成10種文字出版發(fā)行。
該書于1965年被改編為電影,成為風靡全國的紅色經(jīng)典,陪伴了幾代人。電影中一曲膾炙人口的《苦菜花開》更是喚起無數(shù)人的記憶。從開頭悲涼的曲調(diào)變奏為抗爭的昂揚,將個體苦難升華為集體革命史詩,成為紅色經(jīng)典中極具感染力的聲音記憶。
膠東抗戰(zhàn)精神“三花”爛漫
《苦菜花》被稱為中國版的高爾基的《母親》,其中馮大娘的原型正是馮德英的母親,“更確切地說,馮大娘是包括我母親在內(nèi)的許許多多革命母親的縮影”“沒有我母親的影響,也不會有《苦菜花》中的母親”。文學界認為這部作品超越了個人母親形象的塑造,成為革命母親的集體縮影,其展現(xiàn)的黨群血肉聯(lián)系具有永恒歷史價值。除了母親,書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真實原型,娟子的原型是馮德英的大姐;八路軍團長于得海的原型是膠東半島傳奇英雄于得水……
馮德英創(chuàng)作了《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等紅色經(jīng)典小說,“三花”爛漫,展現(xiàn)了膠東人民艱苦卓絕、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被譽為“藝術(shù)化的膠東革命史”,已經(jīng)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影響深遠。在膠東這片沃土上,“巾幗之力”成為抗戰(zhàn)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眾多英雄女性以堅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源于深厚紅色文化的“三花精神”,不僅體現(xiàn)了膠東女性的獨特魅力,更以其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特性,成為膠東文化及女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對英雄形象的歌頌之外,《苦菜花》與當時其他紅色經(jīng)典相比,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其中大量豐富細膩的愛情描寫,讓其帶有獨特的審美意蘊,像德強與杏莉朦朧的少年之愛,娟子對姜永泉的一往情深……既展現(xiàn)了抗戰(zhàn)中火與血的洗禮,也有硝煙彌漫下的人性之美,這是《苦菜花》廣受讀者歡迎,至今還保持著青春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苦菜花兒開閃金光,朵朵鮮花映太陽。”陽光照耀下,漫山遍野金燦燦的黃花,綻放著光芒?!犊嗖嘶ā肥悄z東抗戰(zhàn)精神的紅色贊歌,“這部用生命寫就的史詩,至今仍是解讀中國革命精神密碼的重要文本”。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