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勝有這樣一個“黑浪浪”
可玩、可學、可品、可購
說的就是
東勝非遺文化巷
走,瞧瞧去!
陽光灑在東勝區(qū)建設街道一處幽靜的青磚小院,掀開這座非遺文化小院皮藝教室的門簾,里面卻十分熱鬧——20余位居民正專注跟隨老師學習制作皮雕鑰匙鏈。
“先按皮子輪廓打眼縫合……”老師邊講解邊演示。手腕輕轉間,牛皮在大家手中逐漸成形,變成一個個鑰匙包雛形。市民韓治華看著自己完成的作品,臉上難掩自豪:“這是我第一個非遺手工作品,還不錯吧?”
看到大家學習制作皮雕的熱情這么高,非遺文化小院負責人高琴非常感動,“希望通過這樣的沙龍活動,讓非遺傳承更有力量。讓更多朋友關注非遺,愛上非遺?!?/p>
這座約800平方米的非遺文化小院,不僅有皮藝工坊,還開設了陶藝、古琴、布藝、葫蘆燙畫、香篆等多種非遺課程,吸引著手工藝人和美學工作者在此聚集、創(chuàng)作。
小院只是東勝非遺文化巷整體畫卷的重要一筆,這條連接建設街道新豐社區(qū)與育英社區(qū)的巷道,才是老街“煥新”的重頭戲。
這里原是有著約40年歷史的家屬院平房區(qū),占地約12000平方米。隨著居民搬遷,部分房屋一度閑置。2021年6月,在東勝區(qū)老舊平房招商政策和特色街區(qū)建設的推動下,這片空間被重新激活。
2021年小巷舊貌
改造前小院舊貌
歷經(jīng)四年改造,如今已有16套、約3200平方米的院落蝶變新生,正式投入運營。同時,約1000平方米的配套項目正在建設中。昔日的舊宅院,已轉型為一個集“可玩、可學、可品、可購”于一體的文化街區(qū)。
改造后的小院新貌
漫步巷中,不同院落各具特色,共同構建著豐富的文化生態(tài)。作為核心之一的非遺文化小院,是“手藝+美學”的創(chuàng)作基地;不遠處的多福小院,則承擔起團建、生日會、聚餐乃至非遺夜校等活動,成為傳統(tǒng)連接現(xiàn)代的社交平臺;多聚小院則提供非遺主題的餐飲、茶咖等休閑服務,讓文化在舌尖流淌;同時,在建的非遺小劇場、非遺傳習所和小小民藝館,也將為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更廣闊的舞臺。這些充滿藝術氣息的空間,配套著非遺美食茶飲,已成為吸引游客打卡、居民聚會的特色場所。
鬧中取靜的多福小院
“重塑”小巷,使城市的文化脈絡更加豐富。特色街區(qū)建設,東勝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堅持“政策引領+市場運作”由政府搭建平臺,房運置業(yè)主導改造;同時,引入非遺傳承人、美學工作者等專業(yè)力量;確定“文化為核+業(yè)態(tài)復合”方向推進沉浸式體驗——皮藝課后可嘗試烙馬印,青磚院落、工具器械共同營造出獨特的文化場景;“社區(qū)共建+可持續(xù)傳承”的理念貫穿始終,居民不僅是體驗者,更是參與者和傳播者,他們將手作帶回家,無形中擴散了文化影響力。
一條從手作體驗、品鑒茶咖、消費非遺產(chǎn)品到文化娛樂的鏈條正在形成,使非遺文化巷成為吸引游客、拉動本地經(jīng)濟的文化新名片?!斑@里不僅是豐富居民業(yè)余文化生活的場所,更是傳承非遺文化的課堂,我們會持續(xù)支持小巷的發(fā)展?!苯ㄔO街道民聯(lián)社區(qū)黨支部書記賈新星說。
俯瞰非遺文化巷
當居民們帶著親手制作的鑰匙包離開小院,指尖似乎還留有皮革的溫潤。巷弄深處,敲打、揉捏的聲響正融入日常。這條生機勃勃的東勝非遺文化巷,正在保護與傳承中扎下深根,在守正創(chuàng)新里不斷萌發(fā)新枝。
東勝非遺文化巷
點擊圖片導航直達小巷
體驗非遺傳承
感受文化魅力
(記者:傅雨維 郝詠梅)
編輯:魯敏 審核:田志強 朱少立 孫云霞
校對:任施瑤
新聞熱線:0477—8139311
聲明:東勝區(qū)融媒體中心原創(chuàng)稿件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者,本平臺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