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陳佩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蹲在春晚舞臺上狂吃面條的模樣。
當年這個小品不僅開創(chuàng)了春晚語言類節(jié)目的先河。
更讓小品這一藝術(shù)形式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而此后,他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和朱時茂連續(xù)推出《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等 11 部經(jīng)典小品,為千家萬戶帶去了無數(shù)的歡樂。
不過,最近已經(jīng)71歲的他,卻再次打破了“天花板”。
不僅讓他的老友朱時茂和唐國強突然“靜默”。
更是讓整個娛樂圈都“沉默”了。
今年7月,陳佩斯的一則道歉視頻,在網(wǎng)上瘋狂傳播,將這位71歲的老藝術(shù)家多次頂上熱搜。
原來,他自導自演的電影《戲臺》,因為撞上《長安的荔枝》《你行! 你上!》等流量大片。
排片率一度暴跌,首日票房預售更是低的可憐。
甚至被不少網(wǎng)友調(diào)侃“連奶茶店日流水都比不上”。
因此,他專門發(fā)布了改檔聲明,并在視頻中鄭重的向大家道歉。
不過,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場真誠的道歉竟然成了事情的轉(zhuǎn)折的點。
大家紛紛喊著“要把欠陳老師的票補上”,并開始自發(fā)的幫忙宣傳《戲臺》。
而且點映開啟后,更是發(fā)動親朋好友前去觀看。
不過,陳佩斯的這部電影也沒有讓大家失望。
點映場里,有觀眾笑到拍大腿,也有觀眾看到動情處老淚橫流。
而網(wǎng)上更是一片叫好聲,不少人感慨“這票補得值,陳佩斯還是那個能讓人笑中帶淚的主兒?!?/strong>
但影片中,最讓人難忘的,還是那段“真假霸王”。
劇中黃渤飾演的包子鋪伙計被軍閥錯認成名角,硬著頭皮用唐山話唱《霸王別姬》。
而尹正飾演的真霸王卻被打暈在后臺。
當黃渤“荒腔走板”地唱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臺下軍閥狂笑,臺上戲班卻眼含淚水。
這種荒誕的戲劇沖突讓觀眾前半場笑到拍腿,后半場卻紅了眼眶。
不過,除了黃渤,陳佩斯在片中的表現(xiàn)也非常讓人震撼。
有場戲需要他飾演的班主侯喜亭撞柱自盡,實拍時他拒絕用假柱子,結(jié)果額頭當場腫起雞蛋大的包。
監(jiān)視器前的工作人員都嚇壞了,他卻揉著額頭笑:“這聲悶響要是能讓觀眾記住,值了”。
但他這種近乎偏執(zhí)的敬業(yè),可不僅僅只有這些。
電影拍攝中,為了一個戲班后臺的鏡頭,美術(shù)組在橫店搭了三個月景,連墻上貼的戲單都是請老藝人手寫的。
黃渤飾演的包子鋪伙計“大嗓兒”有場穿幫鏡頭,他硬是讓全組停工,重新調(diào)整道具擺放角度。
而可能正是因為這種偏執(zhí),才讓這部《戲臺》如此出彩。
不少看過片的觀眾甚至直呼“頭皮發(fā)麻”。
更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建議娛樂圈集體觀看《戲臺》,學學什么叫‘把觀眾當明白人’?!?/p>
不過,如果說《戲臺》是陳佩斯的“封神之作”,那他和朱時茂合作的小品就是堅實的“地基”。
1984年除夕夜,當陳佩斯穿著肥大的演出服出現(xiàn)在央視春晚舞臺時,沒人知道他即將創(chuàng)造歷史。
當時,在小品《吃面條》里,他飾演的龍?zhí)籽輪T陳小二為了一個鏡頭。
被導演朱時茂逼著吃下數(shù)碗面條,最后撐到直不起腰的樣子,讓全國觀眾笑出了眼淚。
這段七分真實三分夸張的表演,不僅讓小品成為春晚標配,更讓“陳氏幽默”火遍了大江南北。
鮮有人知的是,這段經(jīng)典小品曾經(jīng)可是差點夭折。
那時,陳佩斯和朱時茂住在天壇賓館寫劇本。
因為太窮交不起糧票,三次收拾行李要走,都被劇組追回來。
最終,這個小品不僅成了春晚首個真正意義上的語言類節(jié)目。
更奠定了兩人“喜劇雙子星”的地位。
不過,除了朱時茂,這位“喜劇宗師”和唐國強其實還有著一段“隱秘的交情”。
當年,兩人曾合力撮合《三國演義》趙云扮演者張山與陳佩斯妹妹陳麗達的婚姻。
當時張山常去唐國強家蹭飯,一來二去認識了陳佩斯,進而又和陳麗達相識。
而在陳家父子和唐國強的“神助攻”下,兩人最終喜結(jié)連理。
張山甚至為愛息影回歸家庭,成了圈里有名的"寵妻狂魔"。
不過,除了小品和電影,陳佩斯在話劇領(lǐng)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2015年,陳佩斯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自掏腰包制作話劇《戲臺》
為了還原民國戲班的真實感,他堅持使用清朝端硯、故宮馬鞭等真文物道具。
甚至就連后臺茶壺的包漿厚度都要符合民國質(zhì)感,導致成本飆升。
可即便如此,該話劇的首輪票房依然慘淡,但他依然拒絕商業(yè)妥協(xié),甚至自掏腰包補貼巡演。
而這種堅持最終感動了觀眾。
五年后話劇巡演到上海,黃牛票炒到原價三倍,有觀眾連夜排隊只為一睹真容。
后來,陳佩斯想把話劇《戲臺》搬上銀幕,結(jié)果卻遭遇多次撤資。
為了補資金缺口,他一咬牙,把北京的房子抵押了。
兒子陳大愚也掏出全部積蓄,就連老搭檔朱時茂也押上養(yǎng)老金支援。
而拍攝時,陳佩斯更是“軸”到極致,為還原1925年廣和戲樓,劇組1:1搭實景。
黃渤從兩米高臺跳下摔傷,余少群勒頭扮戲差點缺氧,陳佩斯自己爬十米水車拍了三十趟,撞柱子的戲不用替身,木樁被砸得咚咚響。
不過,也正是這些才“造就”出了震撼人心的電影版《戲臺》。
而陳佩斯的撰文更是登上了《人民日報》。
今年8月,他的的文章《“長期主義”就是“戲比天大”》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陳佩斯這是把天花板捅穿了!”、“人民日報都蓋章了,還有誰不服?””言論,可謂是層出不窮。
而在這篇千字短文里,陳佩斯更是用“戲班班主”的視角,道出了中國文藝圈的痛點:
“現(xiàn)在太多人把觀眾當韭菜,卻忘了觀眾才是戲臺真正的角兒。”
可以說,他用自己的經(jīng)歷和行動,讓朱時茂、唐國強及整個娛樂圈沉默了。
也讓大家明白了,所謂“戲比天大”,不是對傳統(tǒng)的盲目堅守。
而是對藝術(shù)的敬畏、對觀眾的尊重。
或許,陳佩斯最動人的地方,也不在于他打破了多少票房紀錄,而在于他用一生詮釋了什么叫“戲比天大”。
這種精神,值得所有從業(yè)者致敬,更值得整個時代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