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菲
宋代瓷杯。
唐代古琴。
清代膽瓶。 圖片均為楊倩菲提供
暑氣炎炎,蘇州博物館,兩場園林主題大展“從拙政園到莫奈花園”“從拙政園到長物志”正在展出。透過書畫、器物和主題展陳,我們可一觀古人的避暑“長物志”。
沒有空調(diào)的年代,古人如何避暑?抱冬瓜?冰西瓜?清涼飲?這些享一時(shí)之涼的“小心機(jī)”固然暢快,但古代文人們深諳“心靜自然涼”的道理,更希望通過改造居所和心境,營造更持久的涼意。
明代著名吳派文人、文徵明曾孫文震亨,曾在《長物志》中分享賞畫避暑的心得:“六月,宜宋元大樓閣、大幅山水、蒙密樹石、大幅云山、采蓮、避暑等圖?!币鉃橐援嬕夂嫱袥龈校瑩崞叫念^燥熱。這樣的鑒賞理念,也被應(yīng)用到了“從拙政園到莫奈花園”特展之中,展品中不乏上述時(shí)令題材的書畫作品。
在書畫作品中,尤以臨水而建的水閣最常出現(xiàn)在消暑場景中。展覽中的明代緙絲作品《仇英水閣鳴琴圖》,就是一幅以極高緙絲技藝復(fù)刻仇英筆下閣樓雅集的作品。在群山環(huán)繞的庭院之中,幾位文士閑坐水閣,焚香撫琴,逸趣悠悠。暑日觀之,如同有湖上涼風(fēng)掠過,清爽!
展覽中,蘇州博物館藏明代周臣《桃花源圖軸》意境高遠(yuǎn);青島市博物館藏明代沈周《芭蕉湖石圖》、故宮博物院藏明代文震亨《唐人詩意圖冊》等作品,都是通過山、水、樹、石的造園組合,自成清涼、清幽之景,均適宜暑日賞觀。
“吳門避暑不愁難,綠柳蔭濃畫舫寬。石首鮮呈黃蠟面,楊梅肥綻紫金丸。密遮竹葉涼冰檐,散插榴花角黍盤。忽報(bào)洗天風(fēng)雨至,一時(shí)龍掛萬人看?!边@是明代唐寅的《吳門避暑詩》。地處亞熱帶的蘇州,為何避暑“不愁難”?才子唐伯虎從三個(gè)角度給出了明代蘇州的空調(diào)“平替”。
首先,住的清涼。蘇州是園林城市,以明代蘇州古典園林為標(biāo)桿的江南園林,取法自然、講究疏闊,或枕水而建,或引水入園,或茂林修竹,詩詞中“綠柳濃蔭”“畫舫寬”“密遮竹葉”都是寫實(shí)景象,理所當(dāng)然地將山林里的清涼感,帶入了城市之中。用造園之法,打造了天然的空調(diào)。
其次,吃的清涼。在詩的二、三聯(lián),石首魚、楊梅、角黍依次登場,蘇州人“不時(shí)不食”的飲食風(fēng)俗躍然紙上。此處的石首魚,是一種頭部有耳石的海魚,俗稱黃魚。楊梅更是江南的特色鮮果,酸甜生津,既可以鮮食,也常做成冷飲解暑。角黍即家常的粽子,自帶草木清香,還可以冷食。吃海鮮、喝冷飲,餐后再來個(gè)冰鎮(zhèn)“米麻薯”,古人有其原生態(tài)的“消暑套餐”。
還要有視聽的清涼。湖樓之上聽雨聲、觀疾風(fēng),甚至雨中出游,也是古人避暑的一大雅興。雨打芭蕉的淅淅瀝瀝,驟雨如注的酣暢淋漓,每一個(gè)雨天,都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綜合療愈。
取一瓢山泉,煮一壺清茶,在雨聲茶煙里最能消磨暑氣。在蘇州博物館本館的聯(lián)動(dòng)特展“從拙政園到長物志”中,專門以一個(gè)單元來呈現(xiàn)明代文人“雨打芭蕉事修明志”的生活美學(xué)。一件件素簡的茶具,體現(xiàn)“尚雅”的生活美學(xué)。
賞畫也好、園居也好、出游也好、烹茶也好,都傳遞了一種從容松弛的生活態(tài)度?;馃岬纳畹却覀?,看完展覽,期待觀眾可以自得清涼,收獲一份淡泊與寧靜。
《 人民日報(bào) 》( 2025年08月09日 0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