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收尾養(yǎng)生指南請查收
暑未消
末伏至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當這句詩在耳畔回響
末伏已悄然來臨
末伏,作為三伏天的終章
有著獨特的意義和氣候特點
也關聯著我們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起居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了解末伏
探尋安穩(wěn)度過這段時期的秘訣
壹
何為末伏?
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指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至立秋后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時段,時長固定為10天。我國古代采用干支紀日法來確定三伏天的時間,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而立秋后首個庚日便是末伏的開端。以今年為例,立秋是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所以2025年的末伏從8月9日開始,至8月18日結束。
雖說立秋已過,可末伏仍處在三伏天里,炎熱依舊是主調。不過,早晚溫差開始逐漸明顯,清晨與夜晚會有絲絲涼意拂面,可白天陽光依舊熾熱,“秋老虎”的威力不容小覷,民間有“秋后一伏,熱得哭”的說法。此時,暑熱與秋涼相互交織,氣候多變,人體也需要時間去適應這種過渡性的氣候變化。
貳
如何度伏?
一
末伏氣候特點
末伏處于夏秋交替之際
天氣呈現“晝熱夜涼”的特點
①白天陽光強烈,易出現高溫反撲(即“秋老虎”)
②早晚氣溫下降,濕度逐漸降低
③晝夜溫差可達10℃以上,需注意適時增減衣物
二
末伏飲食規(guī)則
①清補祛濕
多吃健脾利濕食物:山藥、薏米、芡實、小米、赤小豆等
推薦食療方:
薏米芡實淮山南瓜粥(健脾益氣)
冬瓜雞絲湯(清熱解暑)
②滋陰潤燥
多吃酸味水果:梨、葡萄、檸檬等,收斂肺氣防秋燥
減少辛辣食物:生姜、辣椒、花椒等易加重秋燥
③避免寒涼
少吃瓜類:西瓜、冬瓜等寒涼食物易傷脾胃
忌貪涼飲冷:空調溫度不宜低于26℃,少吃冰品
三
末伏運動建議
①舒緩為主
推薦運動:瑜伽、太極、八段錦、散步等,以微汗為宜
避免時間:正午高溫時段(10:00-16:00)
②養(yǎng)背補陽
曬背:可選擇上午9-10點,每次15-20分鐘,注意避免曬傷
搓背/撞背:促進背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免疫力
四
末伏作息調整
①早睡早起
晚上10:30前入睡,早晨6:30左右起床,順應陽氣收斂
②午間小憩
建議午休30-45分鐘,避免過長時間導致乏力
③熱水泡腳
每晚用40℃左右熱水泡腳20分鐘,可加入艾葉或生姜,促進血液循環(huán)
五
末伏健康要點
①防心血管疾病
高溫易引發(fā)血壓波動,建議:
晨起喝一杯溫水
避免劇烈運動
按揉極泉穴(腋窩頂點)以護心理氣
②防情緒中暑
暑熱易擾心神,可通過聽五音療愈音樂、冥想等方式調節(jié)情緒
③防秋燥傷身
多吃潤肺食物:銀耳、百合、蜂蜜等
按揉迎香穴(鼻翼兩側)緩解鼻腔干燥
六
末伏傳統(tǒng)習俗
①北方習俗
烙餅攤雞蛋:象征圓滿,補充營養(yǎng)
推薦做法:腐乳攤雞蛋(腐乳替代食鹽,咸香開胃)
②南方習俗
吃“金銀蹄”:火腿燉豬蹄,滋補身體
吃南瓜:南瓜湯、南瓜糕緩解秋燥
七
末伏禁忌事項
①三不要原則
不要過早添衣:適當“秋凍”增強抵抗力(心腦血管患者除外)
不要過食辛味:辛辣食物易加重肺熱肺燥
不要貪涼飲冷:空調房備薄外套,少吃冰鎮(zhèn)飲品
②特別提醒
老年人、兒童及體質虛弱者需注意:
運動強度減半
飲食以軟爛易消化為主
避免長時間戶外活動
末伏是調理體質的黃金時段
把握這10天
做好“清補祛濕+滋陰潤燥”
既能緩解夏季疲勞
又能為秋季健康打下基礎
記得轉發(fā)給家人朋友
一起科學度伏,健康入秋!
(注:部分養(yǎng)生建議結合中醫(yī)理論,具體實踐請根據個人體質調整)
首月破3萬!寶山這個黨群服務中心打造全齡共享“生活樞紐”
悄咪咪劇透~第二屆上海國際光影節(jié)寶山分會場搶先看→
這張“寶藏地圖”請收好!一口吃回煙火人間~
編輯:頡廉杰
資料:環(huán)球網 光明網 新京報 上觀新聞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