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蔥歲月之一一
我的家鄉(xiāng)
距寧??h城五十里的北鄉(xiāng),有個小村莊叫萬家,萬家百來戶人家,近三百人口。全村大都姓萬,分上萬、下萬兩個自然村。上萬較大,占了大約三分之二,座落在上首,村前有一座小山,還有一堵大墻圍著,相對獨立;下萬較小,僅只十幾戶人家,從東到西有上道地、中央道地和下道地,每個道地早年都是四合院,坐北是主房,東西是廂房,南面中間有一頭大閶門。上道地和中央道地住著大概各有七八戶人家,道地里都是親份內(nèi)的叔伯兄弟,唯有下道地幾經(jīng)滄桑,解放后就只剩下我父親一戶人家,整個道地除了坐北朝南的七間小屋一字排開,其他房屋都變成了園地,東面是遠房親戚的苧麻地,南邊種著堂伯家的兩株橘樹,西邊是我家的菜園子,唯有園地的圍墻尚能證明,這里曾經(jīng)是房子。大閶門早倒坍了,但殘垣仍在,依稀還能尋到痕跡。
萬家村靠山傍海,地處寧海茶山北麓,象山港尾的石門岙。石門岙綿延十五里地,三面環(huán)山,東面接壤象山,古有驛道與象山縣連接。南面山勢峻峭,摩柱頭、筆巖尖、白巖尖諸峰林立,北面山勢低緩,山脊?fàn)钊缫粭l長龍,東頭西尾橫臥著,一直延伸到海邊。西面是象山港雙港埠頭,與峽山隔海相望。石門岙東高西低,是侵蝕而成的谷地,美麗肥沃,千百年來,祖先們在這塊土地上休養(yǎng)生息,特別是南宋之后,遷徙到這里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里袁、外袁、岙潘、葛家、沈家、胡家、葉家、萬家、毛洋、后洋、馬家等以族姓聚居為特征的村莊。萬姓的祖先選擇了一塊坐北朝南,冬暖夏涼的風(fēng)水寶地,村莊緊靠北面山腳,村前是一片開闊的平地,平地的對面是一條自東向西流過的母親河一一石門溪,這條溪雖然脾氣粗暴,一會瀑漲,一會斷流,卻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岙里百姓。萬家的祖先們靠著這條母親河,慢慢把這片土地開墾成足以讓萬姓子孫生活不苦、生存無虞、生命永續(xù)的"萬家洋畈"。
萬家洋畈,方圓不過一里地,但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族譜記載,民國時期萬家村出了一個叫財哥的能人,他帶領(lǐng)全村人興修農(nóng)田水利,筑水庫,挖水井,造良田,解決了萬家洋畈每年旱澇不保收的局面,從此,一座從石門溪攔截而建的地下水庫源源不斷地把溪水引向稻田。為了防止石門溪斷流,每三到五丘稻田之間都挖了一口水井,每口水井旁都種上一棵傘形的裙子樹,樹旁搭起丅形的拗棚。這拗棚是用來拗水的,這裙子樹是勞作之后用作遮陰休憇的。當(dāng)遭遇大旱,地下水庫沒有水的時候,井水就被一桶桶地從井里拗上來,倒進稻田里。井水見底了,或者拗累了,就歇下來,躺在裙子樹下休息會兒。
冬去春來,四季更替,景色變幻,美不勝收。春天萬象更新,田野里油菜花草籽花如滿天繁星,開遍大地;夏天一派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景象,讓人充滿生命的希望;秋天遍地黃澄澄金燦燦的稻浪,沉甸甸的稻穗昭示著豐收的喜悅;冬天綠油油的冬麥苗覆蓋著田野,把大地點綴得生氣盎然,滿天成群結(jié)隊的烏鴉串著蟠桃烏黑黑一片騰飛在空中,偶爾的大雪又使大地變得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生活在這等靜謐的鄉(xiāng)村,是何等愜意的田園生活呀!
民間有傳說萬氏家族是方孝孺的后代,說萬姓是由方姓改過來的。大儒方孝孺是寧海溪上方人,舊屬堠城里,離萬家不到十里地,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著有《遜志齋集》,明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推翻建文帝篡奪皇位,召方孝孺起草登基昭書,方孝孺拒不服從,曰: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惱羞成怒,真的殺了方氏家屬和學(xué)生共計873人,釀成千古慘案。但聽說并未趕盡殺絕,還是有漏網(wǎng)之魚。相傳有一個方家懷孕的媳婦剛好出門,消息傳來,趕緊躲了起來,僥幸逃過一劫,后來就隱居到石門岙,生下方氏遺子,方家媳婦為了防止朝廷追殺,她決定把"方"字頭上一點去掉,改為"萬"姓,萬家村由此而來。
但這絕對是萬家人的杜撰,沒有半點的依據(jù),猶如相傳萬家曾出了個萬家娘娘一樣不可相信。試想萬姓的“萬”字,繁體字寫作“萬”,而“方”字一直都寫成“方“字,從來沒有變過,可見不是一般的無稽之談。
萬家真實的歷史,據(jù)父輩們說,是南宋年間從江西省南昌遷徙而來,祖太公的墳至今仍在大佳何文昌閣旁,族人每年都要去祭拜。但期間的變遷已經(jīng)沒有留下任何族譜反映萬家的變遷,更沒有方志記載這個小姓家族。聽祖輩口口相傳下來的說法,萬姓原來也是個大族,萬家是個大村,那么是什么朝代、什么原因才造成后來僅存百來戶人家?是天災(zāi)還是人禍才造成人口驟降?已經(jīng)無從考證。當(dāng)然,如果你若不相信,村里一些好事的老人就會帶你到村的周邊,指著這指著那,說這是舊屋址,那是舊道地,這塊地曾是大戶人家住的四合院,那塊地曾是宗祠廟堂,你循著老人的指點,仔細尋蹤覓跡,隱隱約約真的也能找到好多處這樣的遺跡來,其范圍比起如今的村要廣得多,格局要大得多,而且感覺這樣的遺跡,年代應(yīng)該很久遠了。
有兩件事老人是經(jīng)常要說的,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下一輩的人,從小就聽得倒背如流,耳熟能詳。一件是值得子孫炫耀的事,說清朝道光年間,有一年久旱無雨,田地開裂,秧苗枯萎,眼看是顆粒無收了。怎么辦呢?求雨!萬姓族長太公請了法師,帶著族人一路三跪九叩,到茶山腳下的漲坑村龍宮求雨,祈求茶山老龍慈悲,救萬民于水火之中。據(jù)說,這茶山老龍并非善茬,他有相好在象山,“茶山公公,象山婆婆在叫嘞!”,象山婆婆只要一聲呼喚,雨就下到了象山。可這天或許茶山老龍心情好,或許被虔誠的感動,總之求雨隊伍行至半路,忽然烏云驟起,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整整下了三天三夜哪!旱情解除了,萬家太公也出名了,成了全石門岙的有功之人,萬姓子孫也跟著沾了族長太公的光??上У氖?,族長太公因求雨而淋壞身體,得了傷寒,從此一病不起,離開人世。
另一件是令人撕肝裂肺、難以揮之即去的痛心往事。和現(xiàn)在一樣,村民們?yōu)榱松?,常常利用農(nóng)閑季節(jié)出去打工。那時,橋頭胡漲家溪村有一個金姓老板辦了一家工廠,專門生產(chǎn)白炭工業(yè)用品,遠銷寧波、上海一帶,供市民燒飯、取暖之用。工人的主要活兒就是“劈白柴”,“劈白柴”是苦力活,每天起早上山砍樹,下午背至廠里,鋸成短短的樹段,劈成細細的柴爿,待柴爿曬干后再燒成白炭,裝到包裝箱里,最后運往城市賣掉。萬家人勤勞,很多人農(nóng)閑季節(jié)就去干這樣的活,賺點油鹽醬醋小錢。民國三十三年的一個冬天,已經(jīng)是快過年的日子,萬家?guī)资畟€在漲家溪“劈白柴”的青壯年一起回家,他們懷揣銅錢,想著可以讓妻兒過個安穩(wěn)年,臉上漾溢著笑意。但想不到的是,他們從薛岙道頭下船,剛開出不久,小船撐不住重量,船底突然出現(xiàn)漏水,大家拼命地往外舀水,但仍然無濟于事。船至深水中央時,“嘭”地一聲,船體頃刻分解成兩半,幾十個人全部落水。薛岙漁民見狀,組織全力搶救,撈上了幾個人,仍有十八個人在這次沉船事件中喪生。都是青壯年呀,家里的頂梁柱哪,有好幾對還是父子和兄弟,就這樣毫無征兆地走了!那時的萬家村,十八口棺材擺在村頭,整個村莊籠罩在一片悲傷之中,遍地哀嚎,痛不欲生,驚天動地。很多家庭從此走向破碎,個別孤兒寡母遠嫁他鄉(xiāng),離開了這塊傷心地。這是萬家人三生三世的痛??!
薛岙港沉船事件,死了那么多壯勞動力,便萬家村元氣大傷,好在萬家人堅強自立,勤勞勇敢,慢慢從傷痛的陰影中走出來。現(xiàn)在八十多年過去了,幸存下來的人早已作古,當(dāng)年還在襁褓中的遺孤也已成了耄耋老人,說起往事,表面上已是風(fēng)輕云淡,但歷經(jīng)喪父的痛苦,曾經(jīng)的苦難生活,永遠留在心中。
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萬家村和所有的中國農(nóng)村一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萬的大墻早已推倒了,下萬三個道地己基本廢棄了,截然分開的上萬、下萬格局打破了,嶄新的樓房早已把上下萬串連在一起,過去的窮山惡水變成了青山綠水,所在的石門岙蝶變成網(wǎng)紅打卡地正學(xué)鄉(xiāng)村藝術(shù)谷。
有幸的是,1961年1月,農(nóng)歷庚子年十二月初一,我降生在下萬家下道地一個普通家庭里,萬家成了我的家鄉(xiāng)地。
- End -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guān)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來源 硯邊燈火
□ 文章:萬吉良
□ 圖片:網(wǎng)絡(luò)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