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高泥村的養(yǎng)殖海域。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袁野/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袁野 蔣雨彤 宋潞)象山西滬港高泥村里懸掛著不少有趣的標語:“你是全村的希望!”“黃魚一上,黃金萬兩!”“在海洋里尋找美味黃魚!”不明所以的游客看到這些橫幅,常會莞爾一笑。但村民們知道,這些話一點也不夸張。
這個曾經“兩三小艇泊高泥”的海邊小村,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浙江省黃魚養(yǎng)殖第一村”,養(yǎng)出了金燦燦的希望,也游出了一條波光瀲滟的共同富裕之路。
8月6日,記者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時來到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黃避岙鄉(xiāng)高泥村,在魚塘前,記者看到,漁民大手一揮,魚食星星點點落在水面。頃刻間,魚兒們撲騰著躍出水面,好不熱鬧。
象山西滬港高泥村里懸掛著許多類似的有趣標語。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袁野/攝
泥灘里蹚出“科技魚”
“現(xiàn)在我們不怕臺風了,魚的活動空間也變大了,魚的品質好了,客人喜歡了,價格上來了?!闭驹诖a頭邊,高泥村網箱養(yǎng)殖戶錢國敏一邊望著自家養(yǎng)殖網箱,一邊笑呵呵地說。
曾幾何時,高泥村的漁民只能靠鐵絲和柴油桶拼湊網箱養(yǎng)殖大黃魚,年成活率不到六成,還得大老遠把魚苗送到福建“避寒”。如今,依靠科研人員的“智慧腦袋”和智能設備的“鐵手臂”,黃魚養(yǎng)殖實現(xiàn)了從“望天嘆氣”到“穩(wěn)坐釣箱”的質變。
錢國敏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如今村里培育的“岱衢族大黃魚”能在8℃的低溫下安然過冬,村民們還能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魚群狀態(tài),搭載物聯(lián)網技術的智能網箱可實現(xiàn)自動投喂、水質監(jiān)測。綠色環(huán)保的碳纖維網箱能抗12級臺風,魚群成活率大大提升,利潤也是“嗖嗖”上漲。用村民的話說:“原來一網撈回生活費,現(xiàn)在一網撈回金山銀山。”
漁民富了,但養(yǎng)殖海域怎么管,成了新問題?!斑^去搶海域像搶地盤?!卞X國敏直言。
象山縣在高泥村率先推行海域“三權分置”改革:國家所有權、國企使用權、漁民經營權,這下“海上也有了不動產證”。新增養(yǎng)殖戶得公開競拍,部分收益還反哺村集體,既解決了無序擴張問題,也激發(fā)了大家“按規(guī)矩發(fā)財”的干勁兒。
海上秩序有了,養(yǎng)殖戶也抱團發(fā)展。政府牽頭、村民參與,組建“海韻水產合作社”,統(tǒng)一標準、訂單銷售、品牌打造,一條“西滬港活黃魚”闖出國門,遠銷日韓。黃魚價格實現(xiàn)“十百千”躍升,從“海貨”變“海寶”。
象山西滬港高泥村養(yǎng)殖出的大黃魚。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袁野/攝
從小漁村到富裕村,黃魚游成“金名片”
誰能想到,這個“黃魚出圈”的小村莊,現(xiàn)在還有了咖啡館。
碼頭邊,“青年與?!笨Х瑞^總是人頭攢動,聽海的、拍照的、直播的、寫詩的,通通來了。高泥村如今不只賣魚,還要賣黃魚的故事。
在漁旅融合示范區(qū),游客可以登上海上觀景平臺,看網箱養(yǎng)殖、釣一尾鮮魚、吃一鍋黃魚湯,再帶一條“文創(chuàng)黃魚”回家。旅游發(fā)展專員史笑露直言:“讓游客從單純的‘買黃魚’變成深度體驗的‘玩黃魚’,從吃貨變成回頭客?!?/p>
昔日偏遠落后的小漁村,如今平均每戶年收入超過30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50萬元。高泥村人靠著一條魚、一片海、一張網,撈出了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生活富裕的“富春山居圖”。
正如村口標語所寫:“黃魚一上,黃金萬兩”——這不僅是高泥人的幽默自信,更是新時代中國鄉(xiāng)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濁海泥潭也是金山銀山。高泥村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走對了路,哪怕是泥巴灘、海浪灣,也能養(yǎng)出希望、撈出未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