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像釋永信、釋學誠這樣的“花和尚”能在近二三十年間頻頻冒頭,甚至成行成勢?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宗教早已從信仰蛻變成了一門合法且高利潤的生意了。
這些被曝光出來的“明星和尚”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藏在暗處,數(shù)量龐大,不勝枚舉。和尚之所以能活得這么“花”,歸根到底就兩個原因:
第一,有錢。香火不斷,現(xiàn)金流滾滾而來,而且還免稅。
第二,沒有監(jiān)管。宗教行業(yè)長期游離在常規(guī)制度之外,屬于灰色特區(qū)。
事實上,最容易賺錢的永遠不是科技,也不是房地產(chǎn),而是信仰稅。也就是打著宗教名義的財富聚斂。
你可能會說,權力換錢不是更快嗎?是的,權力確實可以換錢,而且換的是大錢。但權力變現(xiàn)在所有的國家都屬于違法行為。而宗教不同,宗教是合法收割。而且,這種收割還是無本的。
我們一般形容一個行業(yè)暴力,都說是一本萬利,但宗教卻不一樣,宗教是無本萬利。一旦綁架了一群人的信仰,那么它的財源就很難斷掉了。你可以不信神,但不能不承認,信仰是全人類最穩(wěn)定的剛需之一。
中國人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主流宗教信仰,但卻有三教并存儒、道、佛,以及數(shù)不清的民間信仰。關鍵是,我們的宗教傳統(tǒng)長期世俗化,信仰早已異化成了一種和神明的交易。
我給你燒柱香,給點香火錢,你就保佑我升官發(fā)財、得償所愿。
尤其是在“臨時抱佛腳”的時候,中國人從不吝嗇。許多平時不燒香的富人,大年初一一定搶頭炷香,財神爺生日也不落下,那是真舍得砸錢。仿佛只要給神明“打過招呼”,付過“保護費”,神就得保佑自己。
于是,寺廟成了景區(qū),僧人變演員,信眾成顧客,整套流程就像一場消費驅動的心理安慰。
講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提中國宗教界的“神中之神”——奶奶廟。
你沒聽錯,不是什么白馬寺、少林寺、靈隱寺,而是一個名字極其土氣、卻極具中國特色的奶奶廟。
2017年,清華大學建筑系博士徐騰在考察民間寺廟建筑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位于河北易縣馬頭村的“神廟”。它沒有歷史,不傳祖師,卻香火鼎盛。原因何在?很簡單:它是一門徹頭徹尾的民營宗教生意。
這座奶奶廟完全市場化運作,個人承包、自負盈虧。村民出錢,就可以承包一個“店面”,自行布置佛像、壁畫,香火錢歸承包人所有。于是你能看到一種荒誕而又真實的景象:
廟里神像五花八門,有出處的找得到,沒出處的也能臨時創(chuàng)造。你需要什么神,它就給你設什么神。
想當官?有官神??捡{照?有車神,手里還真拿著方向盤。要高考?有學神。甚至還有公交車方向盤,專供考大車駕照的香客使用,簡直貼心到爆。
你如果出事了怎么辦?不怕,旁邊就供著地藏王菩薩,負責超度亡靈。這是一條龍服務,從考試到身后事全覆蓋。
而且,這座廟每年三月初一到初十五舉辦廟會,吸引超百萬香客前來朝拜,日夜通宵營業(yè),半個月就能創(chuàng)造超4,000萬元的流水,比少林寺門票收入還高。
這不是廟宇,這是流水線。它的成功秘訣在于,徹底撕掉了宗教的遮羞布,干脆赤裸裸地做生意,滿足的是人們臨時的焦慮和精神安慰。
相比之下,旁邊的清西陵雖然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卻連根香都不能點,許不了愿。底層百姓要的就是直接、務實、見效快:燒香求愿,明碼標價,最好立竿見影。
而奶奶廟給了他們這一切。
釋永信、奶奶廟不過是中國式宗教商業(yè)化的一體兩面:一個用高僧外衣包裝,一個干脆以地攤邏輯呈現(xiàn)。他們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存在,不是因為他們有多神,而是因為這個社會的情緒焦慮、心理缺口太過龐大,足以撐起一個沒有神的信仰市場。
說到底,他們不是賣神,而是在販賣希望與恐懼。而這,才是永遠不虧的買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