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在經歷劇烈震蕩。俄烏沖突依然是國際社會關注的核心議題。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7月底報告稱,俄烏前線地帶人口流失率再創(chuàng)新高,烏克蘭人口已降至2980萬,而俄羅斯經濟則在高壓制裁下意外保持增長。
隨著俄軍在哈爾科夫、頓涅茨克等地持續(xù)推進,克里姆林宮內部出現前所未有的權力壓力。普京在近期多次公開發(fā)聲,直言“這場沖突關乎俄羅斯的生死,如果失敗,國家將走向分裂”。這番表態(tài),不僅在俄羅斯國內引發(fā)熱議,也在全球輿論場掀起巨浪。
聯邦結構暗藏危機,失控風險上升
7月,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發(fā)布最新評估報告。數據顯示,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俄境內涉及地方武裝的安全事件同比上升約23%。
分析普京的強硬表態(tài),背后反映的正是聯邦結構的裂痕。俄羅斯擁有22個共和國和多個聯邦主體,車臣、韃靼斯坦等地歷來存在較強的自主性。2023年瓦格納集團叛亂事件至今余波未平,北高加索地區(qū)私人武裝力量滲透治理體系的現象并未減弱。
卡德羅夫治下的車臣武裝依然保持高度獨立性。專家分析,一旦俄烏戰(zhàn)場失利,中央權威動搖,各地武裝極有可能趁勢擴張影響力。
美國蘭德公司最新戰(zhàn)略評估指出,俄烏沖突的終局將大幅左右俄羅斯的國家完整性?!叭魏我粓鐾獠渴。伎赡艹蔀橐瑑炔糠至训膶Щ鹚?。”
戰(zhàn)爭消耗與人口危機并行,社會承壓加劇
俄烏沖突持續(xù)時間已超過三年,期間雙方反復爭奪東部重鎮(zhèn)、南部樞紐。6月,烏軍對庫爾斯克州發(fā)起新一輪攻勢,短暫推進約10公里,俄羅斯迅速反撲并在4月底前基本收復失地。這輪攻防戰(zhàn)成為外媒關注焦點。與此同時,烏克蘭人口銳減至不足3000萬,聯合國數據顯示,前半年流離失所者增加至600萬。
俄方人口結構同樣承壓。根據俄羅斯經濟發(fā)展部最新統計,2024年至今,俄軍征召中亞務工者和監(jiān)獄服刑人員參戰(zhàn)的比例已超15%。兵員補充難度加大,軍隊士氣呈多極化趨勢。普京政府雖維持征兵體系穩(wěn)定,但月薪凍結導致部分士兵家庭經濟困頓。國內寡頭資產縮水,社會財富分布更加不均。
1月,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美方特使多次奔赴歐洲,試圖推動俄烏和談。7月29日,美方提出“十天談判期限”,以新一輪制裁為威脅。俄羅斯則堅持“烏克蘭非軍事化、非納粹化”底線,談判陷入僵局。歐洲理事會7月公報顯示,歐盟對烏援助增速下降,成員國內部對繼續(xù)援烏分歧加劇。
與此同時,俄羅斯經濟在制裁高壓下表現出一定韌性。2023年俄羅斯GDP同比增長3.1%,石油出口亞洲份額提升至總量的72%。中俄能源合作協議在2025年春季進一步加碼,天然氣管道建設進度超出預期。俄方通過“繞道貿易”緩解部分制裁壓力,但長期外匯儲備依然趨于緊張。
朝鮮軍事介入與東亞因素的復雜化
2024年10月,朝鮮首次公開承認向俄軍提供武器與人力。4月,平壤正式宣布派遣作戰(zhàn)部隊支援俄軍,北約情報估算朝鮮兵力已超過1.2萬人。這一動向令國際社會高度緊張。韓國國防部7月披露,朝俄軍事合作進入“實戰(zhàn)演練”階段,極大加劇東北亞安全壓力。
金正恩6月訪俄后,雙方簽署“聯合互助條約”。俄朝軍事同盟被認為是克里姆林宮應對西方壓力的關鍵一環(huán)。日本外務省分析稱,俄烏戰(zhàn)場的外部勢力介入程度超過冷戰(zhàn)時期,東北亞安全鏈條面臨新一輪重構。
普京年滿72歲,接班人問題被反復討論。2024年底,俄生化防御負責人遇襲身亡,克里姆林宮內部安全形勢持續(xù)緊繃。美歐情報機構綜合研判,上半年,莫斯科高層至少發(fā)生三次針對普京的未遂刺殺預警。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報告稱,俄高層出現“主戰(zhàn)派”“主和派”兩大陣營,政策分歧日益明顯。
專家分析,權力斗爭如果在軍事挫折或經濟衰退背景下激化,極易引發(fā)“多米諾骨牌效應”。歷史回看1991年蘇聯解體,北約東擴、地方分離主義和經濟困境共同作用,成為國家分裂的加速器。這一歷史陰影始終籠罩在當下俄羅斯的戰(zhàn)略抉擇之上。
戰(zhàn)爭升級與技術創(chuàng)新,僵局難破
2024年11月,俄羅斯新型導彈“奧列什尼克”在第聶伯戰(zhàn)線首次部署,標志俄軍無人化和遠程打擊能力再上新臺階。俄烏雙方在無人機、電子戰(zhàn)領域的投入持續(xù)攀升。年初,烏軍在哈爾科夫方向部署美制“高速反輻射導彈”,有效遏制俄軍雷達系統。俄軍則利用本土制造的“獵鷹”無人機實施縱深打擊。
雙方在技術層面的升級,使戰(zhàn)場僵持局面更難打破。國際軍事觀察人士指出,未來數月內,任何一方都難以實現戰(zhàn)略性突破。7月,俄軍在頓涅茨克方向的推進速度降至月均1.2公里,烏軍損失裝備數量創(chuàng)年內新高。持久消耗戰(zhàn)已成為俄烏沖突的主旋律。
俄烏沖突對兩國民眾心理預期產生深遠影響。6月,俄羅斯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發(fā)布調查,顯示有48%的受訪者擔憂戰(zhàn)敗后國家分裂,41%的人希望通過談判解決沖突。烏克蘭社會則普遍對西方援助減弱表示擔憂,國民對前線持久化感到疲憊。
俄國內社交平臺分析顯示,關于“國家安全”“領土完整”的討論量同比增長65%。烏克蘭媒體則更關注民生困境與人口流失。國際危機組織專家認為,輿情的兩極分化將進一步影響兩國政策走向,增加未來不可控風險。
俄烏沖突引發(fā)連鎖效應
俄烏沖突不僅深刻改變兩國命運,更帶動整個歐亞大陸的地緣格局重塑。7月,聯合國安理會就烏東局勢召開特別會議,多國代表明確表示擔憂地區(qū)蔓延的新一輪安全危機。芬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國在邊境部署新增兵力,北約“防御前沿”工程提前啟動。
中東地區(qū)也未能獨善其身。美國對以色列、烏克蘭的雙線援助壓力陡增,拜登政府下半年內閣多次協調資源分配,導致對烏直接援助總額下降。俄烏沖突引發(fā)的糧食、能源供應鏈沖擊波,已傳導至中亞、非洲等糧食短缺國家。
盡管多方推動和談,俄烏沖突的和平進程依然遙遙無期。普京于6月14日提出“烏克蘭撤出四州、保持中立”的方案遭烏方拒絕。美歐試圖以經濟制裁換取俄方妥協,但克里姆林宮強調國家安全底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7月初公開表示:“無論代價多大,不會割讓領土?!?/p>
國際社會的調解努力也在現實利益面前陷入僵局。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8月初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坦言,“任何一方都未展現出實質性讓步意愿,和平窗口極為狹窄?!睉?zhàn)場與談判桌上的拉鋸,反映出俄烏沖突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參考資料:
央視新聞:2025-08-06 15:18·:俄烏沖突 北歐三國將向烏克蘭提供5億美元軍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