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快馬,載著剛摘下的荔枝,向北方疾馳而去。
在《長安的荔枝》里,嶺南的荔枝被長安權貴視為奢侈品,但對于如今的茂名人而言,荔枝不僅是夏季嘴饞時的平價甜品、餐桌料理的配菜,還是拉動家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寶藏。
高州的荔枝園。(圖/視覺中國)
由茂名市代管的粵西小城——高州,曾是唐代貢荔的源頭之一,如今依然是“中國荔鄉(xiāng)”。尋著荔香來到這里,你會發(fā)現(xiàn),除了荔枝外,高州乃至茂名的美食寶藏,多到遠超想象。
中國荔鄉(xiāng),
不只有荔枝
茂名是廣東農業(yè)第一大市,盛產荔枝的高州亦是水果之鄉(xiāng)。這里不僅有令人驚嘆的荔枝,還有蜚聲中外的龍眼。6月的荔枝季結束后,便輪到龍眼登場。
高州龍眼。(圖/視覺中國)
高州龍眼以儲良龍眼和石硤龍眼為代表品種,在西漢時期已作為貢品?!逗鬂h書·和帝記》有“舊南海(即今高州沙田)獻龍眼”的記述:“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茍有傷害,豈愛人之本。其敕令太官勿復受獻。’”產品開始遠銷東南亞,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愛吃荔枝的蘇東坡,對龍眼也情有獨鐘。他說龍眼“蠻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慶幸龍眼因生長偏遠而未被選為貢品,從而映射出對“荔枝貢”勞民傷財的批判。
除此以外,高州盛產的佳果還有香蕉、菠蘿蜜、火龍果、芒果等,在不同的時令輪番上陣,好吃到讓人停不下來。在這里,北方人的水果盲區(qū)——黃皮,還被做成了網紅“黃皮檸檬茶”。
黃皮果檸檬茶,夏日清涼解膩的高手。(圖/視覺中國)
在水果之鄉(xiāng),水果不只是用來吃的,它的所有部分,都可以用作菜譜配料。比如荔枝,高州人不僅吃,更以荔入饌——荔枝木燒鵝、荔枝蜜、荔枝酒,令古老的甜味有了更豐富的滋味。
“以荔烹肉”更是讓高州燒鵝在廣式燒臘中獨樹一幟。高州燒鵝師傅會選用老荔枝樹修剪的枝干作為燃料,果木燃燒時散發(fā)的淡淡甜香,會滲透進鵝肉的每一寸。烤制過程中,鵝皮逐漸變得金黃酥脆,而肉質卻保持鮮嫩多汁,入口時還能嘗到若隱若現(xiàn)的果木煙熏味。
還有一種獨特的美食也與荔枝有關——荔枝菌。每年荔枝采收后的雨季,這種菌類便會在荔枝樹下靠近白蟻窩的土壤里悄然生長。它僅在五月綻放月余,故得名“五月菇”。
鮮美的荔枝菌。(圖/小紅書截圖)
五月菇口感脆嫩如筍,鮮味濃郁,高州人常用來燉湯或清炒,只需少許鹽調味,便能凸顯鮮味。荔枝菌對生長環(huán)境極為挑剔,無法人工培育,且采摘期僅有短短幾周,因此極為珍貴,價格有時甚至堪比松茸。
其實,高州土地并不是一個天然的“四季果園”。歷史上,高州水災頻發(fā),洪水常淹沒農田。直到1958年高州水庫建成,才讓沿岸果園得以安生。如今的鑒江,不再是吞噬作物的猛獸,而是滋養(yǎng)水果的甘泉,也讓更多人實現(xiàn)了水果自由。
在茂名吃山珍海味
調味料根本不重要
從高州驅車直奔茂名海邊,中國第一灘如同一條12公里長的銀白綢帶,溫柔地鋪展在南海之濱。這里浪緩沙細,赤足行走時,細沙會從趾縫間溢出,仿佛踩著流動的絲綢。
每當潮水退去,沙灘上便留下浪花編織的紋路,在陽光下閃爍著珍珠般的光澤,成為趕海人尋覓貝殼與沙蟹的天然樂園。
電白晏鏡嶺下的海岸線,有“中國第一灘”之稱。(圖/視覺中國)
這綿長的海岸線,不僅是風景,更是一座孕育優(yōu)質海鮮的天然寶庫——臨海的電白區(qū)居民深諳“靠海吃海”的智慧,認為“食材要新鮮,烹飪要簡單”。他們喜歡用白焯、清蒸、水煮等烹飪方法,將南海的饋贈化作原汁原味的鮮美。
正因如此,電白海鮮聲名遠揚,得名“中國海鮮美食之鄉(xiāng)”。而高涼菜(注:以茂名為地理中心的古高涼文化輻射區(qū)域形成的粵西地方風味菜系)作為粵菜四大流派之一,既承襲廣府菜的清雅,又融合了客家菜的醇厚與潮汕菜的精細,將“鮮”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比如金鯧魚肉嫩滑如凝脂,清蒸僅用一勺豉油提鮮;九節(jié)蝦喜用山泉水白焯,蘸豉油便能嘗到天然的鮮甜滋味,沒有濃油赤醬的干擾,食客的注意力才能完全集中在肉質的口感上。
電白海鮮,高端的食材往往采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圖/小紅書截圖)
高涼菜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注重藥膳搭配,很多菜品都會加入一些中藥材,既好吃又養(yǎng)生。
水東鴨粥便是這種融合的例子。在茂名,水東鴨粥店多不勝數,鴨粥之所以煮得好吃,全仗一鍋好湯。
通常,水東鴨粥都會用本地麻鴨為主要食材,配北芪、黨參等藥材熬湯底,并選用珍珠米熬煮成膠質稠粥。米粒吸飽了鴨油香,配一碟蒜蓉芥菜,是夜宵攤的頂流。
經典的一桌茂名水東鴨粥套餐。(圖/視覺中國)
茂名雖不是大灣區(qū)最出名的美食城市,但因人們對本味的執(zhí)著和對食材的長期鉆研,這才有了高涼菜獨有的風味。
物美價廉的民間小吃, 吃到就是賺到
傳統(tǒng)的廣東民間小吃不僅講究好吃,還要求性價比。在茂名的街巷里,好吃的當然還有火辣辣的小攤檔。
作為茂名小吃的代表之一,化州牛雜同樣對“鮮”有極致追求。它的特點在于摒棄濃湯重料,僅以清湯為底,佐以少量藥材提味,讓牛雜的本真鮮香在澄澈的湯中自然舒展。
化州清湯牛雜粉。(圖/圖蟲創(chuàng)意)
一碗地道的化州牛雜,是火候與食材的共舞。脆韌的牛肚、爽脆的牛百葉、肥糯的大腸在清湯中翻滾,既讓肉香與鮮甜緩緩交融,又精準保留每種食材的獨特口感,香氣直往鼻尖鉆。
老食家們常說:“牛雜滾一滾,神仙企唔穩(wěn)(站不穩(wěn))。”三塊錢一串的牛雜,10元左右一碗,蘸上特制的辣醬或酸甜汁,再嗦一口冰鎮(zhèn)黃皮水,在路邊小攤也能吃得酣暢淋漓。
若想換換口味,還有更多小吃選擇:信宜鮮涼粉碧綠透亮,帶著草木清香,淋上姜汁紅糖漿,冰涼滑爽;高州豬腳醋用本地黑醋慢燉,酸香開胃又滋補;手工制作的薯包籺外皮Q彈有嚼勁,內餡咸甜皆宜,是當地人最愛的街邊小食……
(圖/小紅書截圖)
在茂名的街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白發(fā)老者與年輕白領同坐一桌,就著一碗牛雜談天說地。不分階層的市井美味,是這一座城市最誘人的底色。
千年光陰流轉,從驛馬到高速物流,變的是運輸美味的速度,不變的是這片土地寫就的風物詩。在這里既能品嘗到頂級的水果,也能在夜市、街頭,吃一口最柔軟的市井滋味,讓人流連忘返。
作者 | nico 編輯 | 曾寶氣 運營 | 嘉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