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至今,由上海電影美術(shù)制片廠出品的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的票房已經(jīng)突破3億,而且在豆瓣上收獲了8.6分的高分。
本片為何能獲得公眾的好口碑?一種得到普遍認可的說法是,觀眾從浪浪山小妖怪的故事里看到了身為打工人的自己,從而形成了共情。但是,事情又沒有那么簡單。
《浪浪山小妖怪》電影海報。
同樣是以古喻今,同樣聚焦職場文化,但本片和同在熱映的《長安的荔枝》帶來的觀感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給人留下的最深感受是“喪”,前者卻讓很多打工人感受到了“燃”。
這是否有些奇怪?真從職場考核的角度來觀察,明明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的是荔枝使李善德,而小豬妖和他的小伙伴并沒能達成工作目標——和唐僧師徒一樣走完取經(jīng)之路。同為打工人,他們似乎比李善德更“失敗”,卻又得到了更多觀眾的喜愛。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現(xiàn)代職場中,人們總是習慣于用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工作,以至于遺忘了自身和工作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guān)系,由此產(chǎn)生的深刻問題就是工作目標與工作意義的逐漸“分離”。比如,在《甄嬛傳》《延禧攻略》《新聞女王》等宮斗劇、權(quán)斗劇中,主人公雖然通過種種手段獲得了職場上的“成功”,卻并沒有從中得到多少幸福和快樂。
換言之,如果我們在現(xiàn)代職場中徹底將他人當作“工具”,把工作當作“踏板”,我們也就遺忘了一份工作本可以實現(xiàn)的“個人價值”、一個職業(yè)本應該具有的“生活意義”。在《長安的荔枝》中,當上荔枝使的李善德歷經(jīng)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換來的只是領(lǐng)導輕描淡寫的一句“我嘗了一顆,荔枝也就那么個味兒”——這就是“無意義的工作”最荒謬的地方,也是病態(tài)的職場文化給打工人帶來的最大傷害。
近年來,“內(nèi)卷式”競爭一直是輿論場關(guān)注的焦點。為什么“反內(nèi)卷”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不僅是因為內(nèi)卷本身是一種低質(zhì)量重復競爭,更因為它正在不斷造就工作目標與工作意義的“分離”。
當這樣一種病態(tài)的職場文化蔓延之后,每一個打工人、每一家企業(yè)都會被迫身處一個不得不以純粹工具理性視角看待世界的處境里,逐漸弱化了對“人”的關(guān)注,將工作異化為KPI數(shù)字的游戲。在《浪浪山小妖怪》中,為了得到“老板”妖怪教頭的賞識,小豬妖不惜耗損一身鬃毛充當肉身鍋刷,無疑就是對這一現(xiàn)象最深刻的隱喻。
而小豬妖和他的小伙伴,義無反顧地決定走出浪浪山,并不只是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獲得更多的報酬。否則,他們完全可以在小雷音寺加入反派的陣營,而不是在明知可能失去自我修為的情況下奮力一搏,救下了本與他們并無瓜葛的孩子。
也就是說,小豬妖們也許注定不可能完成工作任務,但他們在旅途中實現(xiàn)了精神的蛻變,從狹隘自私的“小我”,一步步走向了幫助他人、追求夢想的“大我”,這才是取經(jīng)之路或者說一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
電影的結(jié)尾無疑有些“扎心”,小豬妖們在悲壯的戰(zhàn)斗之后,終究沒來得及說出自己的名字就被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但身為“無名之輩”的小妖怪們,卻已經(jīng)被人們銘記在心,因為看似普通、平庸卻又勇敢、善良的他們,就像大銀幕前的我們。
失意、落寞的小豬妖因為媽媽的鼓勵而走上取經(jīng)之路,決心為村民們做一些好事,感動了許多觀眾;蛤蟆精雖然有膽小、懦弱的一面,卻總能在關(guān)鍵時刻為幫助朋友挺身而出,也讓人淚目;看上去不怎么聰明的猩猩怪對天怒吼的那一聲“我是齊天大圣”,更把他的夢想和熱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也許沒有孫悟空一般的通天本領(lǐng),沒有哪吒一般的顯赫身份,但同樣在職場默默耕耘、努力拼搏,是值得尊重的勞動者、打工人。
那么,如何不讓他們困在象征“無意義內(nèi)卷”的浪浪山里,為他們創(chuàng)設更加健康的職場環(huán)境,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無疑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