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刷到一個家長輔導(dǎo)作業(yè)崩潰的視頻,一個爸爸對著孩子的語文課本怒吼:"司馬光砸的就是缸!甕是什么玩意兒?你們老師是不是教錯了?"
點開評論區(qū),好家伙,原來這不是個案——"鑿壁偷光"變成了"鑿壁借光",更離譜的是,"后羿射日"改成了"大羿射日",連岳飛背上的字都從"精忠報國"變成了"盡忠報國"。
大羿是誰?這個輸入法都不認識的名字,真的存在?編教材的人如今這么隨意了嗎,這么明顯的錯誤,竟然沒人發(fā)現(xiàn)。
評論區(qū)一群80后90后父母集體陷入沉默,殊不知,這是一場教材改革引起的‘真相還原’。
先給不明所以的小伙伴捋捋這波"教材地震"。
首先,南京師范大學(xué)附小的施老師對此做出了解釋,她說所謂的"顛覆性修改"大多是自媒體在搞事情,其實只是讓一些詞語更加符合歷史典故,并非像大家想的那樣‘不過腦子’。
WPS提示我這篇文章有字詞錯誤。
她還舉了幾個例子,比如"掩耳盜鈴"之所以改成"掩耳盜鐘",是因為《呂氏春秋》原文寫的就是"盜鐘",后來民間傳著傳著變成了"盜鈴";"后羿射日"改成"羿射九日",是為了區(qū)分帝堯時期的射師大羿和夏朝的后羿;
但家長們還是很焦慮,畢竟有些東西存在于我們的認知太久了,大家不太明白為什么要改,改的意義又在哪兒。
而我也翻出兒子三年級時的課本,發(fā)現(xiàn)"司馬光砸缸"的注釋里確實標著"甕,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器"。問了當(dāng)媳婦當(dāng)語文老師的同事,她說現(xiàn)在教學(xué)要同時講"缸"和"甕"的區(qū)別,還要對比《宋史》原文。
最有意思的是岳母刺字。有家長翻出老版教材拍照對比,發(fā)現(xiàn)2019年之前確實寫得"精忠報國"。歷史系的朋友解釋,清代《說岳全傳》用的是"精忠",但《宋史》原文記載是"盡忠報國"。現(xiàn)在教材只是回歸了史料,但是卻被一些人罵成"篡改歷史"。
這就好比告訴小朋友"圣誕老人不存在"一樣,深入思維的認知被打碎的感覺確實不好受。
一位老師分享了自己的一個經(jīng)歷,在講"鑿壁偷光"時,有學(xué)生問"匡衡算不算小偷?"現(xiàn)在改成"借光",雖然和《西京雜記》原文有出入,但能減少價值觀困惑。
這種"學(xué)術(shù)為教育讓路"的調(diào)整,在教材編寫里其實很常見。
這里藏著個更有意思的問題:我們到底希望孩子從語文課本里學(xué)到什么?是準確無誤的歷史細節(jié),還是成語背后的文化精神?
我小時候把"明日黃花"寫成"昨日黃花",被老師罰抄50遍。后來才知道,蘇軾原文確實是"明日黃花",但"昨日黃花"用的人多了,現(xiàn)在詞典都承認是"約定俗成"。這種演變本身就是語文的魅力所在,太較真反而失去了語言的溫度。
家長們炸毛的深層原因,可能比教材修改更值得玩味。有個媽媽在論壇吐槽:"我連小學(xué)題都輔導(dǎo)不了,以后怎么輔導(dǎo)初中高中?"
這話戳中了很多人——我們這代人習(xí)慣了"知識確定性",覺得課本上的都是標準答案?,F(xiàn)在突然發(fā)現(xiàn)連成語都能變,就像突然被告知"1+1不一定等于2",世界觀難免受到?jīng)_擊。
這種焦慮在教育領(lǐng)域特別明顯。一個重點小學(xué)的老師說,她說現(xiàn)在家長群里最活躍的,永遠是那些在社會上比較成功的家長。他們習(xí)慣了掌控一切,卻發(fā)現(xiàn)孩子的教育體系越來越陌生:教材在變,考試標準在變,連老師的教學(xué)方法都和自己當(dāng)年不一樣。
這種失控感,比孩子考低分更讓人恐慌。
更有意思的是代際差異。我問我爸怎么看"司馬光砸甕",老爺子擺擺手:"甕和缸不都一樣嗎?反正都是救人。"
反倒是我們這些80后90后反應(yīng)激烈。這代人大多是通過考試改變命運的,對"標準答案"有種執(zhí)念。我們害怕的可能不是教材改了,而是自己賴以成功的那套規(guī)則,在下一代身上突然失效了。
其實教材修改這事,沒那么非黑即白。一位老師的處理方式就很聰明:講"掩耳盜鐘"時,既講《呂氏春秋》的原文,也講"盜鈴"的民間流傳,還讓孩子們討論"為什么會有兩種說法"。這種教學(xué)比單純記個成語典故有價值多了——它教會孩子"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
現(xiàn)在確實有些教材修改太隨意,比如把"有朋自遠方來"改成"有朋友從遠方來",美其名曰"通俗易懂",其實是把文言文的韻味全弄丟了。
就像"盡忠報國"和"精忠報國",前者更符合歷史,但后者已經(jīng)成了民族精神的符號,或許可以像"司馬光砸缸"那樣,正文用通俗說法,注釋里講清楚歷史淵源。
最后說個段子:我把"大羿射日"的事講給我爸聽,老爺子淡定地說:"管他大羿后羿,能把太陽射下來的都是好漢。"或許我們都該學(xué)學(xué)這種心態(tài)——知識會變,語言會變,但那些美好的精神內(nèi)核永遠不會變。
畢竟,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擁有尋找答案的能力,而不是記住答案的本領(lǐng)。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