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可他一生中卻有一次命懸一線,差點被司馬昭下令處死,偏偏就在那刻骨銘心的時刻,他在宮門上刻下三個字,讓司馬昭當場打消了殺念。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是劉禪絕境中的求生智慧,還是另藏深意的伏筆?我們先從他的身世說起。
劉禪生于建安十二年,母甘夫人夢見北斗懸空,遂懷此子,小名阿斗。從小亂世成長,他一歲時就跟著母親逃走長坂坡,眼看曹軍快要沖進追兵。
趙云策馬護主,“縱擊殺八萬人,血流于路可涉”,千軍萬馬中,只有他硬生生殺出一條生路,才保住了阿斗。想想那場景:阿斗在馬上驚恐地扯著趙云衣襟,趙云卻穩(wěn)如泰山,把孩子攬在懷里,拼死也不放手。
若不是這番忠義,后面的一切都不會有。
可別以為幼年的劉禪只有被救的份。五歲那年,繼母孫夫人想帶他回東吳做人質(zhì),暗中與周瑜通好,圖謀挾制。
張飛冷哼一聲,對孫夫人說:“太傅若敢?guī)ё甙⒍?,此乃逆臣行徑?/strong>”當下與趙云合力拆穿陰謀,才讓阿斗躲過第二次生死劫。
那一刻,年幼的他第一次明白:身邊每一個人都可能成威脅,這亂世中,多一分警惕,就多一分生機。
到了十七歲,劉禪繼承大統(tǒng),蜀漢內(nèi)憂外患。北有曹魏虎視眈眈,東有孫吳若即若離,國內(nèi)政事也剛震蕩過幾場叛亂。
因為閱歷尚淺,他果斷把朝政大權(quán)交給諸葛亮主持。有人說這是示弱,其實更像高明的權(quán)力平衡——自己坐鎮(zhèn)后方,觀察運籌帷幄;諸葛亮出任丞相,扭轉(zhuǎn)乾坤。
劉禪常對左右說:“丞相鎮(zhèn)守北地,朕在棲鳳樓上看他們怎麼發(fā)揮?!边@句調(diào)侃背后,是他對大局的清醒認識。
諸葛亮去世后,劉禪獨自掌政近三十年,并非外界眼中的懶政。他任用姜維北伐,一邊以戰(zhàn)斗保持軍隊銳氣,一邊在成都內(nèi)外修渠通漕、推行田疇法,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他還平定了太子劉璿的謀反,果斷處置一干讒佞,才保住了后宮安寧。漢中地方有宦官胡烈趁亂招兵,他令趙珽率府率清剿,鎮(zhèn)壓得干凈利落。
可見,劉禪不止是個書生,而是會在大局中運籌帷幄的君主。
不過大勢難扭。公元263年,魏國鄧艾偷渡陰平,破劍閣,姜維的隊伍被圍困,形勢岌岌可危。
劉禪退到成都后,一籌莫展。因為蜀國國力日衰,也無人增援,他深知繼續(xù)抵抗只會讓更多百姓葬身火海,于是在一番深思后下令投降。
有人質(zhì)疑:“他是怯懦還是務(wù)實?”其實僅從結(jié)果看,數(shù)百萬生靈因他獲保全,可見他對責任與人命的珍視。
投降之后,劉禪被遷往洛陽,賜封安樂公。這位昔日天子淪為魏都階下囚,可他的日子并不算慘。
司馬昭素來多疑,看劉禪行住坐臥都提心吊膽:一旦他暗中聯(lián)絡(luò)殘余舊臣,后患無窮。為此,司馬昭幾次密令手下將安樂公秘密處決。
可是劉禪總能化險為夷,沒有半點風聲泄露。
有一次,司馬昭特地設(shè)下宮廷宴會,宴請劉禪和群臣賞樂。樂音一起,舊臣們聽到琵琶三弄,不禁淚流滿面,忍不住哽咽懷念蜀地。
司馬昭卻冷眼旁觀,他問劉禪:“此間樂,不思蜀也?”眾皆屏息。
劉禪微微一笑,單刀直入:“此間樂,不思蜀也?!甭曇羝胶?,卻意味深長。
有人說他不識愁滋味,也有人說他心如止水。但在司馬昭眼里,這三個字勝過千言萬語——他不再是苛求“歸心”或“忠義”的對象,而是一名甘愿放下一切的“安樂公”。
可別以為如此就萬事大吉。那段時間,安樂公的寢殿門檻后,總有侍衛(wèi)的目光在擦拭。
傳聞司馬昭還下令:“此人若有異動,一斬!”劉禪知道,自己如果再露任何“不臣”之相,必死無疑。
于是他動了個心思,在寢宮唯一不易察覺的內(nèi)門上,細細刻下三個字——“中山寨”。
刻完后,他讓貼身內(nèi)監(jiān)暗中將門鎖回原位,不讓人輕易發(fā)現(xiàn)。幾日后,司馬昭巡視宮禁,偶見這三個字。
字跡蒼勁有力,回頭又可倒讀成“寨山中”。他定睛細看,才恍然大悟:劉禪此舉非為挑釁,而是以“中山”寓意故土山林,以“寨”示隱遁深意,實乃表明自己甘心歸隱,不再問政。
心思敏銳如司馬昭,自是看出其中誠意。
當即,他對左右說:“此公自去冠冕,愿歸山中,何須多疑?”于是屏去手下再行處決的奏折,從此撤銷了對安樂公的追殺。
劉禪得以度過余年,依舊有書童侍奉,偶爾參加宴會,茶余飯后還說起成都的夜市燈火,讓人以為他真心向往平淡山林。
回望劉禪一生,“扶不起的阿斗”也許只是后世的誤讀。他從長坂坡被救那刻起,就懂得生死一線;五歲識破孫夫人陰謀,更練就了政治嗅覺;登基之后與諸葛亮配合無間,坐觀朝堂大局;投降時果斷抉擇,保全萬民;在洛陽舉重若輕,“此間樂,不思蜀也”化解殺機;最后“中山寨”三字,展現(xiàn)出他對形勢的絕對清醒和超群的求生智慧。
有人要問,劉禪到底是個昏君,還是個暗藏鋒芒的高手?或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信息來源: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資治通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