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豫北農村,一個未滿月的男娃差點被送人。
那時候他爸媽在縣紡織廠和公社管賬,倆人月工資加起來才四十八塊。家里已有大哥二哥,他這個老三的出生,讓本就緊巴的日子更難了。奶奶做主,把他送給隔壁柳樹莊的二姨——二姨家有個十二歲的閨女小翠,正盼弟弟。
可剛工作的小姑不依,下班聽說這事兒,當場跟奶奶吵翻了:"親骨肉能說送就送?"奶奶端著搪瓷缸子嘆氣:"窮家薄業(yè)的,多張嘴多份難。
"小姑急得掉眼淚:"再窮也是自家,吃糠咽菜也比在別人家強!"那晚她在石磨上哭到半夜,月亮都睡了,還在抹眼淚。
第二天一早,她蹬著剛還完貸款的"永久"自行車,往十二里外的柳樹莊趕。土路上坑坑洼洼,她一個姑娘家,車把都攥得發(fā)白。到了二姨家,她掏出口袋里攢了仨月的二十五塊錢:"二姨,這錢您收著,孩子我得帶回去。
"二姨抱著他曬太陽,臉色沉下來:"你奶奶都應了,咱可不能說話不算數(shù)。"二姨夫扛著鋤頭從地里回來,看小姑哭得厲害,搓搓泥手說:"要不.
讓孩子回去?"小翠舉著剛縫好的小褂子跑出來:"媽,小弟弟真要走嗎?"小姑蹲下身拉小翠的手:"翠子,弟弟得跟親爸媽,以后小姑常帶他看你。
"二姨看看女兒,又看看他紅撲撲的臉蛋,輕輕把他放進小姑懷里:"帶回去吧,得好好疼。"村口大槐樹下,十二歲的大哥和十歲的二哥早等急了,見他回來,蹦著高喊:"老三回家啦!
"奶奶在井臺洗蘿卜,手一抖,蘿卜"撲通"掉進井里。她愣了會兒,摸摸他的臉:"罷了,大不了我少吃口。"打那以后,小姑把他當命根子。
每月發(fā)工資,先買"多美滋"奶粉——一袋三塊五,抵她一天工資。他小時候總發(fā)燒,小姑背著他往村衛(wèi)生所跑。老軍醫(yī)張大夫見著就嘆氣:"這娃咋總生病?
"有回半夜高燒,村里沒車,小姑背著他冒雪走十二里去縣城。半道遇著拖拉機手老孫,硬把他們捎上。拖拉機"突突"響得耳朵疼,可小姑覺得那是世上最好聽的聲兒。
上學后,小姑變著法兒給他做好吃的。
攢夠錢就騎車去縣里買半斤豬肉,包得滿滿當當?shù)娜怵W餃子。他眼饞同學的變形金剛文具盒,小姑咬咬牙花五塊錢買了——那是她兩天工資,自己襪子破了洞還在補。
他數(shù)學考砸了不敢說,小姑沒罵,反而翻出高中課本:"咱娘倆一塊兒學,慢慢來。"煤油燈下,她戴起老花鏡翻書,眼睛疼得直揉,也不肯先睡。后來他考上縣重點中學,小姑滿村跑著喊:"咱村頭一個!
"上中學開銷大,小姑把攢的錢全掏了。嫁了人也沒少管,每月準時寄生活費。有回聽小姑夫嘟囔:"又不是親的.
"她急了:"他就是我命!
當年要不是我,他早不在咱家了。"他考上大學那天,小姑抱著錄取通知書哭:"老三,你沒辜負小姑。"現(xiàn)在他在北京安了家,小姑退休了。
每次回家,她提前幾天就開始備菜:紅燒肉、韭菜盒子,全是他愛吃的。去年小姑過六十大壽,他送了條金項鏈。她戴著照鏡子笑:"這輩子最對的,就是把你接回來。
"如今小姑六十二了,頭發(fā)白了,腰也彎了。
可在他心里,她永遠是那個騎破自行車、冒雪背他看病的姑娘。有人問他最感激誰,他總說:"我小姑。
"不是因為養(yǎng)他,是她教會了啥叫血脈里的疼,啥叫拼了命的愛。
你身邊有這樣"拼了命"護著你的親人嗎?
不妨打個電話,說說當年那些沒說出口的"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