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教化嘉定”
僅僅是一座“學霸之城”?
這里的瓜甜過初戀
街巷比“頂流商圈”還卷
集市藏著種草天花板
“疁城生活圖鑒”系列
帶你扒縣志、考舊典
解鎖800年嘉定的煙火圖卷
若你穿越回明代,置身于溽暑蒸騰的江南夏日,想要品嘗一口最頂級的西瓜,那最佳的目的地便是柵橋。這個如今對許多人來說略顯陌生的地名,隸屬于上海市嘉定區(qū)真新街道,曾是上海及周邊地區(qū)聲名遠播的西瓜之鄉(xiāng),堪稱江南地區(qū)的“西瓜天花板”。當時,從文人墨客到尋常百姓,無不以一嘗柵橋瓜為快。無數(shù)官員、文人騷客與美食家為之傾倒,留下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歷史記憶。
圖片由即夢AI生成
西瓜原產(chǎn)于非洲,早在唐代就有人從西域?qū)⑵湟耄贿^真正大規(guī)模種植是在宋代。據(jù)《陷北記》記載,西瓜種子是五代十國時期從回紇(今新疆)傳入的,因其“結(jié)實大如斗”,故而被命名為“西瓜”。到了明代,隨著種植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西瓜逐漸褪去了“貴族水果”的光環(huán),成為尋常百姓餐桌上的常見美味。而在眾多產(chǎn)地之中,柵橋憑借其無可匹敵的品質(zhì),一躍成為江南地區(qū)的“西瓜之冠”。
柵橋西瓜之所以能“出圈”,靠的是實實在在的品質(zhì)。其特點可用“皮薄瓤紅、甘脆爽口”八個字精準概括。柵橋西瓜,“三月種,六七月實”,成熟期恰逢酷暑盛夏,正是解暑清熱的最佳時節(jié),堪稱“夏日救星”。
當時,柵橋西瓜的聲名,早已超越地方特產(chǎn)的范疇,成為文人筆下津津樂道的風物。
王世懋 行草 七言律詩
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太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官至福建左參政、南京太常寺少卿,與其兄王世貞并稱“婁東二美”。他不僅以詩文著稱,更對園藝農(nóng)事懷有濃厚興趣,著有《學圃雜疏》一書,是晚明重要的園藝類農(nóng)書。在《學圃雜疏》中,王世懋特別推崇柵橋的西瓜,他在書中談論西瓜時寫道:“吾地以蔣福、柵橋二處為絕品?!?/p>
王世懋像
另一位對柵橋西瓜念念不忘的文人,是明代戲曲家、聲律學家張大復(約1554—1630),字符長,昆山人,自號病居士,其文章被推為“震川后一大家”。他在《梅花草堂筆談》卷四中專設“西瓜”條目,記錄了一段令人唏噓的“尋瓜記”:
夏秋間,多病肺熱,沃以瓜液,則頓然而消。昨在練川,問瓜于柵橋,色味淡惡,不及常品。某怪之,疑其非種。土人曰:不然,真是土變耳。今其泒在黃慶,出練川之北城門五里,曰黃慶也。往購之,亦不佳。連啜數(shù)十座,皆曰黃慶,皆無故柵橋者。既抵舍,晉長倩見貺數(shù)顆,稍甘。令奴子索之玄明村,甘而脆矣,吾鄉(xiāng)土故得不變耶。
張大復像
張大復像個較真的美食偵探,字里行間滿是吃貨的執(zhí)著與悵然。這年夏末,他總犯肺熱,想吃點西瓜來滋潤化解,于是直奔柵橋?qū)す?。然而,他找到的瓜卻不甜,并非記憶中的味道。他起初懷疑是品種不對,但當?shù)厝私忉屨f:“并非品種問題,只是土壤變了而已?!睎艠虻墓限r(nóng)還告訴他,如今柵橋西瓜的品種移到了皇慶,就在嘉定北門外五里地,讓他去那兒找找。于是,張大復繼而輾轉(zhuǎn)皇慶等地,所購西瓜皆不如記憶中的柵橋風味。直到返回住處,友人晉長倩送了幾顆來,才算嘗到些微甘甜。
到了明末清初,柵橋西瓜的影響力依然不減。曹溶(1613—1685),字秋岳,號倦圃,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他是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明末清初文學家、鑒藏家,曾官順天學政、戶部右侍郎、廣東布政使等職。他在《倦圃蒔植記》中寫道:
西瓜佳品,吳中薦福寺為最,柵橋次之。出頗同時,在六月末七月初,正酷暑時也。
在曹溶的筆下,清初時吳中薦福寺的西瓜雖已取代柵橋,位居榜首,但柵橋西瓜仍被視為佳品,足見其聲望之深遠。不過,這僅是曹溶個人的觀感。據(jù)同治《上海縣志》記載:“(西瓜)出柵橋、梅源市、閔行、三林塘者為上”,柵橋西瓜依舊被官方志書列為上品。
曹溶跋樊圻《柳村漁樂圖卷》
由此可見,在明代中后期至清末這四五百年間,柵橋西瓜始終享有盛名。時至今日,曾經(jīng)瓜田的蹤跡早已難以尋覓,“柵橋”這一地名,或許也已被吃貨們淡忘,但它創(chuàng)造的舌尖傳奇,卻借助古人的筆墨得以留存。我們只能透過那些泛黃陳舊的典籍,去遙想當年柵橋西瓜的甘甜與清爽,以及文人雅士與西瓜相伴的夏日風情。
撰稿:林介宇
編輯:王麗慧、徐宇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