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看野外生存類的節(jié)目,那么你一定對一個畫面不會陌生,那就是吃昆蟲。
之所以野外求生時要吃昆蟲,并不是因為什么奇怪的特殊癖好,而是因為昆蟲的確是野外求生時最優(yōu)質(zhì)的食物。首先,昆蟲非常易得,既容易找到,也容易捉到。一座荒島可能沒有大型動物,甚至可能沒有鳥類,但絕對不會沒有昆蟲。即便是有大型動物或鳥類,想要捉到它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相比之下,捕捉昆蟲就簡單得多了。其次,自然環(huán)境中可能存在著各種有害的污染物,因為生物富集作用的存在,越是靠近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內(nèi)的有害物質(zhì)濃度可能就越高。
比如一只鳥吃掉了十只昆蟲,那么就積蓄了十只昆蟲體內(nèi)的污染物,而某大型掠食者又吃掉了十只鳥,那么它的體內(nèi)就富集了100只昆蟲體內(nèi)的污染物,這就是生物富集作用。
由此可見,從健康的角度出發(fā),能夠食用食物鏈低端的生物,就絕對不吃食物鏈頂端的,而昆蟲就是食物鏈低端生物,可謂是理想的選擇。既然已經(jīng)確定了吃昆蟲,接下來就是怎么吃的問題了。毫無疑問,如果能煮熟了再吃是最好的,因為熟食不僅比生食味道好,也更加安全。
不過在野外生存的過程中,很可能會找不到火源,這個時候就只能生吃了,而生吃是有講究的。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那些野外生存類的節(jié)目,主人公在生吃昆蟲的時候,往往不會直接把它們丟進嘴里,而是會有一個統(tǒng)一的動作,那就是拽掉昆蟲的頭。昆蟲與我們熟悉的高等動物不同,它們的頭最主要的作用并不是指揮身體的行動,而是進食的器官,所以昆蟲的頭通常與整個消化道緊密相連。
當我們以適當?shù)牧Χ茸У衾ハx的頭時,會帶出一整套消化道,這會大大降低食用昆蟲的危險。
食用昆蟲有什么危險呢?主要的危險就是感染寄生蟲。在昆蟲體內(nèi)可能存在著多種寄生蟲,而這些寄生蟲都統(tǒng)一存在于昆蟲的消化道內(nèi)。以我們熟悉的鐵線蟲為例,它之所以能夠感染螳螂,就是因為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當它捕食別的昆蟲時,會將鐵線蟲的蟲卵吃進體內(nèi),蟲卵在螳螂體內(nèi)發(fā)育為鐵線蟲,再控制螳螂跳入水中,然后離開螳螂的身體在水中產(chǎn)卵,卵附著在植物葉片上,被其它昆蟲吃掉,然后昆蟲再被螳螂捕獲,就完成了一整套的寄生循環(huán)。
很顯然,如果螳螂在食用其它昆蟲時,能夠先把頭拽掉,那么則能打破這個寄生循環(huán)。
消化道拽出去了,沒有了寄生蟲,但昆蟲的身體其它部位也可能存在其它細菌和病毒啊?的確如此,所以說生食終究還是不如熟食,不過相比生吃其它動物,生吃昆蟲還是相對安全的,因為哺乳動物身上可能存在人畜共患的疾病,生吃容易感染,而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節(jié)肢動物體內(nèi)發(fā)現(xiàn)任何一種人畜共患的疾病。
此外,拽出昆蟲的頭,除了能夠降低寄生蟲感染風險,有時還能避免中毒。
一些昆蟲擁有帶毒的武器,但真正的毒素并不是儲存在武器之中,而是儲存在體內(nèi)。以胡峰為例,即便我們將它的毒針拔掉,頭部組織中仍然存有大量毒素,而拽掉它的頭,不僅可以把消化道帶出來,還可以把有毒的腺體一并帶出。當然,能夠拽出頭的往往都是昆蟲的成蟲,而對于昆蟲的幼蟲而言,因為身體太軟、頭太小,很難拽掉,想要去除消化道,就只有把它擠出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