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江油發(fā)生的一起校園欺凌案件,引發(fā)大量網民的關注與憤怒。
視頻中,一位小女孩在一處建筑工地中被數名同齡女孩反復毆打、羞辱,小女孩甚至哀求施暴者不要打太狠,“父親看出來真的會報警的”,而施暴者則威脅稱,“又不是沒進去過”。
這一事件絕非孤例?;仡櫧鼛啄甑南嚓P新聞,“校園欺凌”只能用“頻發(fā)”來形容:
2020年11月,廣西柳州,一小學生跪在地上被一群男生用腳猛踹,衣兜里還被放入鞭炮,被欺凌的男生無助地哭喊。
2022年5月,河南平頂山,一小學生家長稱,孩子就讀三年級,遭受校園暴力,雙眼周圍青一塊紫一塊。
2022年11月,四川綿陽,一名身穿校服的女生被三名女子毆打。
2023年7月,山西介休,一男孩受到幾個孩子欺凌,警方介入。
2023年9月,重慶酉陽,一中學女生被其他女生欺負,遭受毆打。
我國校園欺凌研究首席專家張文新教授的研究則更為專業(yè)和全面,他在1998年和2020年兩次對兩萬余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
約19%~24.3%的中小學生曾卷入欺凌事件,其中14.9%~20.4%的學生遭受他人欺凌,0.7%~2.5%的學生對他人實施欺凌,1.6%~2.2%的學生既是欺凌者又遭受他人欺凌。
可以說校園欺凌有著極強的隱匿性,一句話概括就是:大人看不到,欺凌者不承認,孩子不敢說,同學不敢?guī)汀?/strong>
“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有太多孩子需要幫助,不僅包括受欺凌者,也包括欺凌者,以及基數巨大的旁觀者,而其中一半以上的學生要么在旁起哄煽風點火,要么默默觀看然后離開?!睆埼男陆淌谡f。
當我們以更加冷靜、理智的態(tài)度思考背后的根源時,一個相對無力但卻異常核心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校園欺凌進入全社會的輿論視野已經有數年時間,為什么直到今天仍看不到解決的曙光?
幫孩子擺脫這種“沉默的噩夢”,沒有人是局外人,從政府、社會、學校、家長到同學們自己,能做的,比想象中更多。
下面這本《校園欺凌》,值得老師、家長和孩子自己認真讀一讀。
作為校園欺凌領域里程碑式的著作,《校園欺凌》自出版以來,影響了各國反校園欺凌的進程,其研究結論被廣泛應用,目前也已被翻譯為至少26種語言。
本書作者是已故著名信息學家、挪威卑爾根大學教授,被譽為“校園欺凌研究之父”的丹·奧維尤斯,他在1983年至1992年10年間開展了大量有關欺凌的調查和干預項目,調查樣本包括了挪威同一年齡段近四分之一的學生。正是如此龐大的樣本量,為這本書中欺凌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可信性提供了堅實基礎。
這本書跨越時間和空間,完美地回答了當下有關校園欺凌案件的每一條細節(jié):
什么是校園欺凌?
關于校園欺凌有哪些謬見?
潛在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都有哪些不同的行為模式和特征,怎樣才能迅速準確地識別他們,從而及時采取措施?
什么樣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造就了有攻擊性的兒童?
丹·奧維尤斯教授
《校園欺凌》中文版由中國心理學會校園欺凌與暴力防治專委會主任委員,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最早在國內開展欺凌研究的張文新教授親自翻譯。
國內外兩位校園欺凌研究的專家聯手,為我們帶來這本知識密度極高、實用性極強的教科書級經典。
我們由衷地希望,通過這本書,學校、老師和家長能以更科學、更負責任的方式處理校園欺凌,讓孩子們能真正在陽光下茁壯成長,不要讓悲劇一再重演。
到底什么是校園欺凌?
1982年,挪威的三個男孩因不堪忍受欺凌而相繼自殺,這一事件引起了挪威政府的極大關注。
他們委托著名心理學家丹·奧維尤斯教授于1983~1985年展開了世界上最早的校園欺凌問題調查與干預。
結論觸目驚心,奧維尤斯教授為此提出并定義了一個新的詞匯:Bullying at school,校園欺凌。
丹·奧維尤斯教授
在2020年離世前,他終其一生投身校園欺凌的防治研究,持續(xù)近40年時間,他的防治方案被全球幾十個國家采用,他也被譽為“校園欺凌研究之父”。
在奧維尤斯教授寫下的這本闡釋“校園欺凌”概念與防治手段的奠基之作《校園欺凌:我們了解什么,我們能做什么?》中,我們發(fā)現:成年人的意識與參與,決定著校園欺凌事件的走向。
建立科學認知,掌握有效方法,我們有能力更好地守護我們的孩子。
想要解決校園欺凌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校園欺凌。奧維尤斯教授指出:“當一個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反復受到一個或多個學生的消極行為對待時,他就是被欺凌了。”
奧維尤斯教授對校園欺凌的定義,也許讓很多人會想到,自己在學校或許也曾受到過“欺凌”,只不過在當時懵懂的認知里并未有所察覺,甚至以為是“正?,F象”。
當我們問及學生為什么某些孩子會被欺凌時,大家往往會提到這些孩子異常的外部特征,如肥胖、口音、戴眼鏡等。
然而,奧維尤斯教授的研究表明,大約75%的學生至少具有一個異常外部特征,這意味著幾乎所有學生都是“異常的”。
奧維尤斯教授發(fā)現,大眾對校園欺凌有著許多先入為主的認知,導致我們對欺凌者/受欺凌者往往存在錯誤的印象。
他在本書中為我們提供了校園欺凌者/受欺凌者識別指南,幫助家長和教師及時識別涉及到校園欺凌的孩子,及時提供幫助和干預,防患未然。
比如,他指出,受欺凌者不止有一種類型,他將受欺凌者分為:典型受欺凌者、挑釁型受欺凌者。
典型受欺凌者通常表現為謹慎、敏感、安靜,深受自卑之苦,對自己和當下的處境持消極看法,常常把自己看作失敗者。
挑釁型受欺凌者則表現為經常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他們的行為方式可能會引起周圍人的憤怒和緊張,其中一些人可以被界定為“好動”或“多動”,從而引發(fā)了大部分甚至全班同學的負面反應。
家長和教師,可以細心關注這些特征,及時發(fā)現哪些同學正在遭受欺凌。
關于校園欺凌,我們能做什么?
大多數我們不愿看到的事情,包括欺凌、反社會行為和犯罪行為,往往發(fā)生在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或者他們及其他成年人不在場的時候。
比如,奧維尤斯教授研究發(fā)現,在課間休息期間,有越多的教師監(jiān)督,欺凌問題的嚴重程度就越低。
在家庭中,若孩子的養(yǎng)育者對他們通常是寬容乃至“縱容”的,不明確禁止孩子對同齡人、兄弟姐妹及成年人的攻擊性行為,那么兒童的攻擊性就很容易增加。
成年人的意識和參與,極大程度決定著校園欺凌事件的走向。
奧維尤斯教授在書中也提供了一整套全面的干預方案,從學校、班級、個體三個層面給出實操建議,例如:
學校層面的措施
定期開展問卷調查
幫助受欺凌者或想要為受欺凌者發(fā)聲的同學提供溝通的途徑,也及時掌握校園內的學生動態(tài)
關于欺凌問題的校級專題會議
把校園欺凌問題的嚴重性,老師可以參與解決的方法,實際案例等信息,向老師做正式地傳達
在課間休息和午休時間加強監(jiān)督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課間老師在教室附近多停留一會兒,既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又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減少欺凌者的惡劣行為,當然,也可以是在公開場合設置有效的監(jiān)控
班級層面的措施
制定反欺凌的班規(guī):闡明、表揚和懲罰
明確告知每一個孩子,以任何形式欺負他人都是錯誤行為,而且要鼓勵孩子們(主要是受欺凌者和旁觀的同學們)及時通過老師或家長一起來解決欺凌問題
合作學習
通過小組學習,發(fā)現被孤立或相互對立的孩子,教師參與協調,或制造友好溝通的機會
積極的群體活動,相關主題閱讀
主要指課外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積極活動
個體層面的措施
與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進行嚴肅談話
與欺凌者的家長進行嚴肅談話
對欺凌問題保持敏感態(tài)度
來自“中立”學生的幫助
奧維尤斯教授提供的給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有效預防法還有很多,都在這本《校園欺凌》中,且從后續(xù)的數據來看,實踐這些方法的學校,欺凌問題減少超過50%,學校氛圍顯著改善,并且教師高度認可該項目。
奧維尤斯教授還明確了校園欺凌預防干預的基本原則,即在家庭、學校中,成年人要為孩子營造溫暖的環(huán)境,同時建立起基本的規(guī)則,采用非敵意、非體罰手段應對孩子的不良行為。
不要再讓孩子在隱秘的角落里喊“救命”了!
對于被欺凌者來說,黑暗的回憶注定難以抹去,如果身上的傷疤無法愈合,我們能做的是為更多孩子遮擋陰霾。
奧維尤斯教授的這本書對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群體而言非常具有警示性、啟發(fā)性意義。
通過明確影響因素、建立識別指南、制定干預方案,我們能建立科學認知,掌握有效方法,更好地守護我們的孩子。
面對已無可挽回的惡行,《少年法官》中說,我們得告訴惡人們,法律有多么可怕,我們必須教育他們,要是傷害別人,就必須付出多么慘痛的代價。
而在大人們完全能夠參與的孩子的成長教育道路上,預防就是解決傷害的最好方式。
幫孩子擺脫“沉默的噩夢”,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能做的,比想象中更多。
校園欺凌研究領域奠基之作
兼具學術性與實用性的欺凌預防指南
別再一無所知,別再無動于衷
別讓類似的悲劇一再重演
-End-
2025.8.10
編輯:閃閃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