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者的光,永不熄滅
張軍橋生命最后的奮力托舉,書寫醫(yī)者大愛
在救死扶傷的臨床一線,他精研醫(yī)術,是患者信賴的守護者;在疫情肆虐的危急關頭,他逆行出征,是抗擊病毒的勇士;在社區(qū)廣場的公益地攤前,他躬身科普,是傳遞生命希望的使者;在萬里之遙的非洲大陸,他播撒仁術,是中非友誼的橋梁。
他,就是由山東省承派的第27批援坦桑尼亞中國醫(yī)療隊隊長,山東第二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yī)師——張軍橋。
2025年6月15日,在遙遠的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海域,為營救當?shù)芈渌癖?,他奮不顧身,英勇犧牲,將生命永遠定格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碧海藍天之間。
英勇施救:生命的本能托舉
當?shù)貢r間6月15日,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市海邊,突發(fā)驚險一幕:一名當?shù)孛癖娫谒袙暝?,目擊者提供的照片顯示,張軍橋在海中奮力托舉著落水者,不顧自身安危,對其展開施救,女子最終獲救。然而,耗盡體力的他,卻被海浪吞噬。雖經(jīng)全力搶救,仍不幸離世。
這位目擊者拍下的照片,成為他生命最后壯舉的永恒見證。“以我對他的了解,不跳下去救人就不是他了,救人是他的本能!”張軍橋在坦桑尼亞的隊友林峰扼腕嘆息。
得知噩耗,弟弟張海橋即刻趕赴坦桑尼亞。對于哥哥的離世,他一直不愿相信,也想不明白哥哥為什么這么做。在哥哥常駐的穆欣比利國立醫(yī)院,他換上哥哥的衣服奔跑,跑到汗流浹背時,他忽然釋然:“生命是哥哥最為看重的,在他看來這就是他應該做的事。救死扶傷已烙入他的神經(jīng)末梢,救人就像膝跳反射,無需多想?!?/p>
2024年,張軍橋主動請纓援坦桑尼亞。他懷揣堅定的信念:“必須帶人,必須留下東西”。在穆欣比利國立醫(yī)院,他傾囊相授,填補了當?shù)厥囗椉夹g空白。厚厚的筆記本里,工整記錄著麻醉機操作、超聲引導神經(jīng)阻滯等技術的英文翻譯,只為“教給當?shù)蒯t(yī)生,讓技術留在這里”。他的雙肩包里,永遠備著一臺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隨時準備應對生命的呼喚。
當?shù)貢r間6月20日,穆欣比利國立醫(yī)院為張軍橋舉行了肅穆的遺體告別儀式,300余名醫(yī)院職工、當?shù)孛癖娨约霸谔谷A人含淚送別。人群中,有人自發(fā)穿著印有他照片的T恤,胸前寫著中文“英雄”;一對拄拐前來的當?shù)乩戏驄D,用沉默表達著也許曾被救治或幫助的深情。此情此景,讓張海橋再也無法克制,失聲痛哭。
生命底色:骨子里的善良
張軍橋是家中長子,在他們同輩幾個兄弟中排行老三。張家兄弟幾人都很有出息,成了老一輩人的驕傲。
“軍橋是個忠厚老實的孩子,打小就特別熱心?!痹诶霞覟H坊市昌樂縣丁家莊村,伯父張西洲哽咽道,“救人是好事,要是他也能好好的就好了?!?/p>
“他從小就見不得人可憐,總拉著我的手說‘娘,咱幫幫他吧’?!痹趶堒姌驗H坊家中,母親趙立花回憶起往事,淚水在眼眶里打轉(zhuǎn),“我總說他管太多閑事,可他偏說‘娘,他們難’,我哪舍得違他的意?!?/p>
這個總把“閑事”當正事的孩子,長大后依舊樂此不疲,善良成為他一生行醫(yī)濟世的底色。
張軍橋的家也是“心跳行動”的培訓教室。墻面是他和妻子、女兒一起翻新刷漆的,客廳里的介紹欄是他自己設計的,收納櫥里放滿了他自費購買的模擬人和活動手環(huán),餐廳還被他改造成了接待學員的咖啡廳,他給培訓教室起了一個有意思的名字——“醫(yī)席之地”。
張軍橋的表姐趙志紅告訴記者,以前只要有空閑時間,他就把大家聚集到這里,科普急救知識。在這間工作室里,幾乎每個周末夜晚都亮著暖黃的燈,照亮過無數(shù)雙渴望救人的眼睛。
張軍橋的父親是一名鄉(xiāng)村小學教師,采訪中一直靜靜陪坐在妻子身邊,不時默默地拭去眼角的淚水。陽臺上,父親精心照料著張軍橋最愛的藍花丹。“軍橋喜歡,我就好好養(yǎng),這花好養(yǎng)活,只要按時澆水就行,春夏開得最旺盛?!?/p>
醫(yī)路求索:做一輩子醫(yī)生
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yī)生,是張軍橋的理想。
山東第二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麻醉科黨支部書記、副主任王德偉是他的入門師父。2004年一個冬夜,有個攥著筆記本、鼻尖凍得通紅的高瘦學生,敲開了他的門:“王老師,我想問問,麻醉到底是什么,怎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麻醉科醫(yī)生?”從那晚起,王德偉的辦公室里就常常出現(xiàn)這個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學生,他便是張軍橋。
上大課,他總坐在第一排,筆尖在筆記本上沙沙作響;實驗課上,他觀察細致,喜歡自己動手操作。這份對醫(yī)學的執(zhí)著探尋,貫穿了他的職業(yè)生涯。
2009年穿上白大褂入職麻醉科,張軍橋目光如炬:“我要做一輩子醫(yī)生,能救一個是一個?!蓖醯聜ビ浀?,他當時說這話時,眼里的光和五年前那個冬夜一模一樣。
這份光,引領了弟弟張海橋的從醫(yī)之路,他聽從哥哥的建議,同樣選擇了報考并從事麻醉學專業(yè);這份光,點燃了“心跳行動”,在濰坊社區(qū)、課堂,傳遞著溫暖的希望;這份光,如今仍在坦桑尼亞的手術室里,通過他培訓過的當?shù)蒯t(yī)生的雙手,照亮著生命。
張軍橋走了,但醫(yī)者的光,永不熄滅。
(大眾新聞記者 田汝曄 王佳聲 呂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