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雞蛋男"的事鬧得挺歡,就因為老婆侄子暑假來家吃了幾個雞蛋,這大哥直接炸毛,把自己作成了全網(wǎng)笑料。這事兒一出來,我突然琢磨過味兒來——身邊朋友暑假送娃串門,十有八九往姑姑家送,很少往叔叔大伯家塞,這到底是啥講究?
網(wǎng)友們七嘴八舌討論開了,道理還真不少。
頭一條,姑姑在人情里的"被動責(zé)任感"更重。老輩人眼里,姑姑嫁出去也是"自家人",娘家侄子上門要是怠慢了,背后能被街坊鄰居嚼碎了舌根。再說姑姑回娘家本就看哥嫂臉色,要是連侄子都不肯照拂,以后回娘家都抬不起頭。所以只要有口氣兒,姑姑們大多會把孩子伺候得舒舒服服。
再看叔伯家,情況就擰巴了。叔叔大伯說了不算啊,真要帶娃,活兒多半落到大伯娘、嬸嬸頭上。這些嬸子們本就不是親媽,伺候別人的娃哪有那么上心?萬一有點不樂意,直接回娘家"罷工",孩子可不就成了沒人管的皮球?
再者說,現(xiàn)在家里多半還是女人掌勺管事兒。姑姑家一日三餐能安排得明明白白,孩子餓不著凍不著。叔伯家要是女主人不待見,孩子去了怕是連口熱乎飯都吃不安穩(wěn)。而且孩子精著呢,叔伯家要是沒爺爺奶奶鎮(zhèn)場,叔伯自己又沒啥話語權(quán),他們才不樂意去看別人臉色。
還有個繞不開的人情賬。過年姑姑回娘家拎著大包小包,暑假哥嫂送娃過去"串串門",也算禮尚往來。尤其是沒結(jié)婚的姑姑,時間相對自由,帶起娃來更方便。但這前提是互相體諒,要是把姑姑家當(dāng)免費托兒所,孩子去了啥活兒不干還凈添亂,那再好的親戚也得鬧僵。
說到底,不管送姑姑家還是叔伯家,核心還得是"互相給力"。做長輩的多份耐心,當(dāng)父母的教娃懂規(guī)矩,別把親戚的好當(dāng)成理所當(dāng)然。畢竟暑假那么長,誰家?guī)e人家的熊孩子都不容易,您說對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