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閑魚上的 “狠活” 又刷新認知了。
點開一個商品鏈接,赫然寫著 “北極點海水樣品”,標價 9999 元。瓶身上印著 “雪龍 2 號破冰船”“北極點”“4222m” 等字樣,賣家拍著胸脯說自己是北極科考隊員,這海水是親手從北極點撈回來的 “獨家藏品”。
更有意思的是,賣家一開始說全國就 150 瓶,沒過幾天又改口成 100 瓶。有網(wǎng)友較真問 “這水真的假的”,賣家甩來一張模糊的 “打撈現(xiàn)場圖”,算是交了差。
這事一發(fā)酵,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坐不住了,出面表示 “正在了解情況”。
那么問題來了:這瓶標價近萬的北極海水,到底是科學樣品還是 “智商稅”?科考隊員真能把公家的樣品揣兜里賣錢?
先說說這瓶海水的 “身份疑點”。
賣家自稱 “北極科考隊員”,但稍微了解科考流程的人都知道,科學考察樣品可不是隨便能帶的。不管是南極的冰芯、深海的沉積物,還是北極的海水,都是國家科研資源。按《極地科學考察樣品管理辦法》,科考樣品從采集、運輸?shù)奖4娑加袊栏窳鞒?,私自截留、售賣涉嫌違規(guī),嚴重的可能還會觸犯法律。
再說那瓶身的 “硬核標識”?!把?2 號” 是我國現(xiàn)役極地破冰船,確實常年在北極執(zhí)行任務,但船上的科考設備、樣品標識都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絕不可能出現(xiàn)這種 “隨手裝瓶賣錢” 的情況。有老科考隊員在評論區(qū)吐槽:“真從北極點取水得用專用無菌采樣瓶,還得記錄經(jīng)緯度、水溫、鹽度,哪能這么隨意裝在飲料瓶似的容器里?”
最讓人迷惑的是價格。9999 元買瓶海水,這定價依據(jù)是什么?是按 “北極距離中國的運費” 算的,還是按 “科考隊員的辛苦費” 定的?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這價格夠買 2000 瓶礦泉水,燒開了能從南極喝到北極?!?/p>
其實這不是 “天價獵奇商品” 第一次現(xiàn)身。前幾年有人賣 “珠峰空氣罐頭”,聲稱 “每口都含 8848 米的純凈”,標價幾百到上千元;還有人賣 “月球土壤仿制品”,說 “能感受宇宙的浪漫”,價格炒到上萬。這些商品共同點是:打著 “稀缺資源”“獨家體驗” 的旗號,靠情懷和好奇心收割錢包。
但科學樣品和商業(yè)噱頭的邊界,其實很清晰。真正的科考樣品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價值,比如通過北極海水可以分析氣候變化、海洋污染情況,這些數(shù)據(jù)能幫人類了解地球環(huán)境。但把樣品當商品賣,不僅破壞了科研嚴肅性,更可能讓公眾對科學考察產(chǎn)生誤解 —— 難道科考隊是去 “進貨” 的?
目前中科院已經(jīng)介入調(diào)查,咱們不妨等等官方結論。但這事也給大家提了個醒:遇到 “稀缺藏品”“獨家資源” 時,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東西真的有價值嗎?來源合法合規(guī)嗎?花大價錢買回家,是真能提升生活,還是只為朋友圈曬圖時的一句 “哇塞”?
最后想問問大家:如果這瓶北極海水真的是科考隊員帶回的,你覺得該怎么處理?要是有人花 9999 元買下它,值不值?評論區(qū)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