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喧嘩、店內(nèi)禁止休息、不得講價……
繼德國之后,英國、韓國也開始貼“中文標語”,更諷刺的是,這些標語上只有中文,沒有英文,也沒有德文,完全是赤裸裸的針對。
這些所謂的“標簽”,究竟是詆毀,還是事實?我國的游客表示,絕對不接受!
從歡迎中國游客到中文標簽
近些年,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出國游玩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國家看到了商機,那時候,中國游客在國際的旅游市場上,簡直就是“貴賓中的貴賓”。
巴黎的老佛爺百貨,專門請中文的導購,東京銀座的商場,推出“中國游客VIP通道”,韓國的免稅店,甚至打出了“買夠10萬韓元送泡菜”的廣告。
為什么?因為我國的游客消費能力強,出手大方,人均消費額在全球也是排在前頭的。
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我國出境的游客為1.55億人次,旅游的消費總額超過了2500億美元,世界第一,遙遙領(lǐng)先。
換句話說,一個中國游客,頂?shù)蒙衔濉⒘鶄€普通游客的消費力。
于是,各國紛紛“搶客大戰(zhàn)”,免簽、直航、中文服務(wù)、支付寶接入,恨不得把“歡迎中國游客”刻在國門上。
可誰能想到,短短幾年后,這份“熱情”變了味,從“歡迎你來花錢”,變成了“你來了,但別亂來”。
這個轉(zhuǎn)折,主要是因為一些不文明的行為。
幾年前,外媒曝光,泰國的寺廟里,中國游客爬上佛像拍照,埃及的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刻著“到此一游”,日本的櫻花樹下,野餐后留下滿地垃圾,柏林的地鐵上,一家人高聲喧嘩,旁若無人。
這些事被媒體放大,隨后,逐漸演變成了“中國游客素質(zhì)低”的刻板印象。
雖然我國大部分游客都是很文明的,但個例的發(fā)生,再加上媒體的造謠,所以我們無從辯駁。
因此,一些國家、商家開始“對癥下藥”,既然你們看不懂英文德文,那就直接上中文吧!
他們的初衷或許是“提醒”,但卻成了“羞辱”。
“中文標語”遍地開花
德國率先出手,在柏林的博物館島,游客一進門,就能看到三米高的中文警示牌:“禁止觸摸展品”、“請勿使用閃光燈”、“保持安靜”。
中文的字體比旁邊的德語的字體大了兩倍,位置也很明顯,我國的游客吐槽:“我剛進館,還沒摸展品呢,就已經(jīng)被‘禁止’了?!?/p>
更離譜的是,在市中心的商業(yè)街,每隔五十米就有一塊中文提示:“禁止隨地吐痰”、“請勿亂扔垃圾”。
而英語和德語的版本,要么字體小,要么干脆沒有。
一位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說:“我每天走這條路,外國人也有吐痰、扔垃圾的,為什么只針對我們?”
倫敦,這座以“紳士文化”自居的城市,最近,也加入了“中文標語”行列。
在大英博物館的門口,掛著一塊醒目的中文牌:“請勿在展廳內(nèi)飲食”,在塔橋附近的商場里,赫然寫著:“店內(nèi)禁止休息”。
一位游客分享經(jīng)歷:“我逛了三個小時,腿都快斷了,看到休息區(qū)就想坐一下,結(jié)果,被店員指著中文牌子趕走,可我明明看到一對英國老夫婦在那兒喝咖啡!”
這不是區(qū)別對待,是什么?
更有甚者,一些倫敦的餐廳開始流行中文菜單、中文警告,“本店不接受講價”、“請勿自帶酒水”。
問題是,講價在英國本就是禁忌,為什么只用我們的語言寫?難道其他國家的游客會講價?
這背后,是一種潛意識的“傲慢”:英國人認為你們中國人愛砍價、愛占便宜,所以必須提前堵死。
要知道,就在幾年前,這些餐廳還在門口掛“歡迎中國游客”的橫幅,服務(wù)員用中文說“您好”。
如今,風向一轉(zhuǎn),連基本的尊重都沒了。
我國的游客自然不愿意,直接回應(yīng):“我們不是來乞討的,是來消費的,你們靠韓流吸引我們,賺我們的錢,現(xiàn)在卻把我們當瘟疫?”
為什么只針對我們?
很多人認為,他們這只是提醒,不是歧視,可問題是,提醒的對象不該是全體的中國游客。
就像你不能因為一個小區(qū)出了小偷,就給所有的住戶門口貼上“禁止盜竊”。
所有的國家都有素質(zhì)低的游客,美國的游客在巴黎大聲喧嘩,俄羅斯的游客在泰國酗酒鬧事,澳大利亞的游客在東南亞亂涂亂畫。
可為什么沒看到“英文警告牌”滿街貼?
更大的問題是,為什么他們可以定義“文明”?
在他們眼中,安靜、排隊、不講價,是“文明”的標準,可在中國的文化中,熱鬧、討價還價,是市井生活的常態(tài)。
兩種文化碰撞后,他們不是嘗試理解,而是直接用標語“糾正”你。
這本質(zhì)上是一種文化霸權(quán),我定義什么是“好游客”,你必須按我的規(guī)則來。
可旅游的本質(zhì),不正是文化交流嗎?如果只允許你“遵守”,不允許你“表達”,那還叫旅游嗎?
這些國家其實也很矛盾,一邊依賴我國游客的消費,一邊又嫌棄我們“吵”“亂”“不懂規(guī)矩”。
就像一個餐館老板,嘴上說“歡迎光臨”,手里卻拿著棍子防賊,這種矛盾的心理,催生了“中文標語”這種畸形產(chǎn)物,既想賺錢,又不想尊重你。
結(jié)語
旅行,本該是一場治愈,治愈疲憊,治愈偏見,治愈孤獨,可當“中文標語”成了一種常態(tài),旅行就變成了“被審視”的過程。
我們希望看到的,不是“禁止中國游客喧嘩”,而是“歡迎中國朋友參觀”,不是“店內(nèi)禁止休息”,而是“請到休息區(qū)放松片刻”,不是“中國人不得入內(nèi)”,而是“我們期待您的到來”。
世界那么大,我們出來看,不是為了被教育,而是為了相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