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嗎?美國扎克伯格花了上億美金所挖來的人才,本科竟然全是中國大學的才子!
今年夏末,硅谷一場私人晚宴的菜單在科技圈悄悄傳開。
扎克伯格的私人廚師準備了上海小籠包,餐桌對面坐著的,是OpenAI多模態(tài)團隊的核心負責人畢樹超。
沒人知道這場飯局聊了什么,只知道一周后,畢樹超的名字出現在Meta超級智能團隊的名單上,隨行的還有另外3名華人研究員。
更驚人的數字隨后曝光,為這4個人,扎克伯格甩出了人均1億美元的簽約金,這不是簡單的職場跳槽,而是一場針對華人AI人才的閃電戰(zhàn)。
當美國智庫總監(jiān)在國會喊出"偷中國工程師"時,扎克伯格已經把這句話變成了行動。
2025年7月的一個清晨,OpenAI的員工郵箱突然彈出一封內部信,多模態(tài)訓練負責人畢樹超離職。
緊接著,圖像生成主力?;畚?、訓練框架核心任泓宇、感知團隊前負責人余家輝的離職通知接連而至。
一周之內,4名華人核心研究員集體跳槽Meta,整個硅谷嘩然。
這4個人的履歷像復制粘貼般整齊。
畢樹超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是GPT-4o語音功能的"神經中樞",他主導的音頻降噪算法讓AI語音識別準確率提升37%。
?;畚膹那迦A本科讀到普林斯頓博士,Google時期發(fā)明的MaskGIT架構,至今仍是圖像生成的底層邏輯。
任泓宇帶著北大的數學功底,在斯坦福打磨出的mini模型訓練法,讓OpenAI的算力成本直降40%。
扎克伯格為他們準備的不止是錢。
知情人透露,畢樹超入職當天,Meta總部37層的辦公室就換上了新門牌,多模態(tài)戰(zhàn)略部,直接向扎克伯格匯報。
更夸張的是亞歷山大?王的待遇,這位28歲的華人創(chuàng)業(yè)者帶著ScaleAI的團隊,被Meta以148億收購后,辦公室被安排在扎克伯格隔壁,連決策會議的座位都緊挨著創(chuàng)始人。
這些細節(jié)拼湊出一個清晰的事實,在扎克伯格的AI版圖里,華人人才不是雇員,而是撬動競爭的杠桿。
當1億美元年薪的數字傳開時,人們終于意識到,這場人才爭奪的劇本,早已被寫進美國的戰(zhàn)略藍圖里。
2024年1月,美國國會參議院的聽證會上,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總監(jiān)克里斯托弗?科因的發(fā)言讓攝像機都安靜了。
“中國的AI工程師正在突破我們的技術壁壘,唯一的辦法是把他們搶過來,偷走最好的那些,我們就能永遠領先"!
這番話不是空穴來風。彼時DeepSeek大模型剛剛發(fā)布,其在數學推理和多模態(tài)交互上的表現,讓硅谷第一次感受到被追趕的壓迫感。
更讓美國警惕的是,DeepSeek的核心研發(fā)團隊里,80%是清華、北大的本科畢業(yè)生。
扎克伯格顯然聽懂了科因的弦外之音。
就在聽證會結束后一周,他在Meta內部發(fā)起"北極星計劃",目標直指全球頂尖AI人才,而華人研究員被列為"最高優(yōu)先級"。
團隊名單上,每個名字后面都標注著本科院校,清華、北大、中科大、浙大這些中國頂尖高校的畢業(yè)生,成了Meta的重點圍獵對象。
最具戲劇性的是對龐若鳴的挖角。
這位上海交大畢業(yè)生在蘋果主導的AXLearn訓練框架,是iPhone智能功能的發(fā)動機。
Meta的獵頭連續(xù)三個月蹲守在蘋果總部樓下,最終甩出的條件是,年薪5000萬美元,外加中國區(qū)AI業(yè)務的決策權。
2024年8月,龐若鳴的離職讓蘋果股價單日下跌2.3%,而Meta的Llama模型測試效率當天提升17%。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被爭搶的名字,為何能讓巨頭們如此瘋狂?答案藏在他們手里的"技術鑰匙"里。
在AI行業(yè),有個心照不宣的規(guī)則,頂尖人才不是在寫代碼,而是在定義規(guī)則。
而這些華人研究員掌握的,恰恰是AI領域的不可替代性。
?;畚脑谄樟炙诡D的博士論文《圖像生成的注意力機制優(yōu)化》,至今仍是GPT-4o繪畫功能的底層框架。
林驥在MIT研發(fā)的模型壓縮技術,讓大模型的運行成本降低60%,Meta挖走他后,Llama4.1的訓練周期直接縮短了半個月。
龐若鳴的案例更具代表性。
他在蘋果打造的AFM團隊,既懂中國用戶對隱私保護的敏感,又熟稔硅谷的工程化邏輯,這種雙重視角讓蘋果在華用戶留存率比同類產品高23%。
這場搶人戰(zhàn)早已跳出科技圈,像一場野火,燒到了每個需要AI的角落。
對中國而言,14億人的市場、完善的產業(yè)鏈,正是最肥沃的土壤。
北京智源研究院的青年科學家項目已經做出嘗試,給35歲以下的AI研究員500萬科研經費,不設KPI,允許試錯。
結果不到兩年,這個項目孵化出6個大模型,其中2個被應用在醫(yī)療影像診斷上。
從扎克伯格的天價挖人,到美國智庫的直白叫囂,這場人才戰(zhàn)爭的本質,是對未來科技話語權的爭奪。
中國的數理基礎教育、龐大的人才基數、快速落地的產業(yè)場景,都是我們的底氣。
但如何把這些底氣轉化為人才的歸屬感,讓他們不必遠赴重洋就能實現價值,才是真正的考驗。
當畢樹超在Meta的辦公室調試最新模型時,北京中關村的一間實驗室里,一群90后研究員正在測試國產大模型的多模態(tài)功能。
他們的電腦旁,放著剛打印的論文,作者欄里,有幾個名字曾出現在硅谷的挖人名單上。
這場關于華人AI人才的爭奪,從來不是簡單的留與走。
它更像一面鏡子,照見全球科技競爭的激烈,也映出中國AI產業(yè)的短板與潛力。
扎克伯格的1億美元能買到人才的當下,但買不走一個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根基,更奪不走14億人市場里孕育的機會。
未來的AI版圖里,真正的贏家,一定是那些能讓人才扎根生長的土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