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我們進入三伏天的最后一伏——末伏。三伏天被稱為“最難熬的日子”,但也是養(yǎng)生的好時節(jié)。進入末伏后,要注意哪些疾病?如何抓住三伏天的尾巴養(yǎng)生?這份指南請收好→
何為末伏?
1
今年的三伏共計30天:
初伏: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
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指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至立秋后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時段,時長固定為10天。末伏處于夏秋交替之際,天氣呈現(xiàn)“晝熱夜涼”的特點。
雖說立秋已過,可末伏仍處在三伏天里,炎熱依舊是主調(diào),白天陽光依舊熾熱,“秋老虎”的威力不容小覷,民間有“秋后一伏,熱得哭”的說法。此時,暑熱與秋涼相互交織,氣候多變,人體也需要時間去適應(yīng)這種過渡性的氣候變化。
末伏養(yǎng)生 預(yù)防疾病
2
01
心血管疾病
目前仍處在三伏天內(nèi),高溫對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影響很大,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醫(yī)生推薦:按揉極泉穴——理氣護心
極泉穴位置
按揉時力度由輕到重慢慢加壓,壓到有酸麻脹的感覺,就說明起到作用了,點按1分鐘左右即可。
02
腸胃疾病
初秋末伏,如果脾傷于濕,則容易造成腸胃疾病,不僅會出現(xiàn)飲食不化、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等癥狀,還可能為咳喘病癥種下病根。
醫(yī)生推薦:按揉足三里穴——強身健體
足三里穴位置
足三里穴是強身健體,調(diào)理脾胃的黃金穴,可以用揉按的方法,一次按壓20~30下。
03
多變天氣導(dǎo)致的疾病
立秋后,天氣多變,此時易迎來發(fā)病高峰期,主要有以下幾種:
(1)風(fēng)燥感冒
立秋時節(jié),容易出現(xiàn)風(fēng)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癥狀,即頭疼、咽喉腫、鼻塞外,還有咽喉干、嗓子緊等表現(xiàn)。
(2)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系統(tǒng)是一個開放的器官,從鼻腔到氣管,再到肺部,秋季干冷的空氣一旦侵害,就容易損傷黏膜,引發(fā)呼吸道病變。
(3)過敏癥
剛立秋時,秋高氣爽、天氣逐漸干燥,空氣中的花粉濃度最高,過敏性鼻炎等又迎來了發(fā)病高峰期。
末伏保健招
銀耳百合粳米粥——清心潤肺
銀耳5~10克,先浸泡發(fā)脹;粳米100克,新鮮百合60克,加入適量冰糖同煮。
姜棗陳皮茶
取生姜5克、紅棗2個、陳皮3克,煎煮3~5分鐘,制成姜棗陳皮茶作為代茶飲。
末伏養(yǎng)生 謹記“三不要、三推薦”
3
“三不要”
01
不要過早穿上厚衣服
秋天不要過早穿上厚衣服。夏末秋初,多經(jīng)受寒冷的刺激,有助于增強機體抵抗力。但要注意,一旦氣溫急劇下降時,就應(yīng)該添加厚衣物,一味“秋凍”不但達不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還容易凍感冒。
02
不要過食辛味食物
少吃辛味食物,辛味通肺,助長肺氣,若攝入過多,易造成肺氣太盛,出現(xiàn)上火、便秘等秋燥癥狀。
適當(dāng)多吃酸,可收斂肺氣、防秋燥。適當(dāng)補充水分、維生素和無機鹽。
03
莫貪寒涼物 免損脾胃
末伏時白天溫度仍較高,但早晚氣溫則明顯變涼,晝夜溫差逐漸增加。進入末伏時,切忌猛吹空調(diào),過量吃冷飲,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此外,適量戶外運動可振奮陽氣,促脾氣運化,改善胃口。進行戶外運動以微汗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
“三推薦”
01
蔬菜推薦:蓮藕
秋令時節(jié)天氣干燥
吃蓮藕可以潤燥止渴、
養(yǎng)陰清熱、清心安神
02
水果推薦:梨
秋季容易缺水
秋梨鮮嫩多汁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被稱為“天然礦泉水”
03
肉類推薦:鴨肉
鴨肉屬于涼性食物
具有滋陰養(yǎng)胃、
利水消腫的功效
可防秋燥
一起抓住三伏天的尾巴
養(yǎng)出好身體~
圖片來源于千庫網(wǎng)
綜合自新華社、央視一套、上海科普、上海天氣發(fā)布
整理:史煥煥
編輯:畢揚靜
責(zé)編:高 琴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