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從沒踏足中國的德國小伙,卻為了87年前的一段中國往事,自掏腰包飛到廣州,他手里緊握著365張照片,記錄的全是日軍轟炸廣州的血腥場面。
這些照片要是拿到拍賣行,隨便一張都能換套房子,可奧斯卡偏偏選擇無償捐出,連機票錢都不要人家報銷。
為什么一個德國人會比某些人更在乎這段歷史?他這樣做,到底圖什么?
作者-山
那個改變一切的冬日下午
2025年1月的一個下午,柏林飄著小雪。
27歲的奧斯卡·萊貝克正在整理父親的遺物,地下室里堆滿了各種舊箱子。
作為柏林藝術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他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斷舍離。誰想到,當他打開一個布滿灰塵的鐵皮箱時,整個人都愣住了。
一本厚重的相冊靜靜躺在箱子深處。
封面上貼著一張粉紅便條,用德文寫著幾行字。
奧斯卡小心翼翼地翻開第一頁,瞬間感覺血液都凝固了。
黑白照片里,珠江邊的騎樓正在燃燒,濃煙沖天。海珠橋上擠滿了扶老攜幼的難民,眼神中透著絕望。
更讓人震撼的是,每張照片背面都用工整的德文標注著時間和地點。
"1938年10月23日15時17分,西關民居燃燒"。
"1938年10月25日09時42分,海珠橋難民"。
一共365張,每一張都是日軍暴行的鐵證。
奧斯卡的手開始顫抖。
父親羅伯特·萊貝克生前是德國知名的新聞攝影記者,走南闖北拍過無數(shù)重大事件。
但關于這本相冊,老爺子從來沒跟家里人提起過。
那張粉紅便條上的德文翻譯過來是:日本對廣州的轟炸,1938年10月22日至26日,部分由德國領館人員拍攝。
原來,1938年日軍為了切斷中國的對外聯(lián)系,對廣州進行了瘋狂轟炸。
短短幾天,這座繁華都市就成了煉獄。
當時德國還沒加入軸心國,所以德國領館的工作人員和像父親這樣的中立國記者,才能進入戰(zhàn)區(qū)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切慘狀。
看著這些照片,奧斯卡仿佛聽到了87年前的哭聲和吶喊。
那一刻,他心里有個聲音在說:這些照片不能永遠躺在地下室里。
它們屬于廣州,屬于那些在戰(zhàn)火中受過苦的人。
三個外國人,一個中國夢
奧斯卡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人。
2022年,美國典當行老板埃文·凱爾偶然發(fā)現(xiàn)南京大屠殺相冊,頂著壓力捐給了中國。
2024年,法國小伙馬庫斯在車庫里找到外祖父拍攝的上海淞滬會戰(zhàn)照片,也義無反顧送回了祖國。
現(xiàn)在,輪到了這個德國青年。
三個不同國籍的年輕人,竟然不約而同做了同一件事。
這是偶然嗎?
中山大學哲學系的吳嘉豪博士不這么認為。
當奧斯卡通過中國同學聯(lián)系上他時,吳博士一聽就意識到了這件事的分量。
"這些照片填補了廣州抗戰(zhàn)史的三大空白點",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鐘劍峰副研究員激動地說。
特別是那36張航拍圖,完整記錄了珠江航道被炸過程。
更讓專家們震驚的是,相冊里有張照片拍的是日軍在黃沙火車站搬運毒氣彈。
一比對,竟然和731部隊的作戰(zhàn)記錄對上了。
這是日軍在華南使用化學武器的鐵證!
按理說,這些二戰(zhàn)文物要是拿到歐美拍賣行,分分鐘拍出天價。
但這些年輕人偏不。
在中山大學捐贈儀式上,奧斯卡說了句特別打動人的話:"這些照片不是商品,是活著的歷史。"
"它們屬于珠江邊的騎樓,屬于圣心大教堂的石磚,屬于每一個不該被遺忘的靈魂。"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專家表示,這種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和平價值的世界共識。
特別是在當今世界還有人試圖篡改歷史的背景下,這些年輕人用行動守護真相。
從美國到法國再到德國,像一場跨國接力。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shù)據顯示,2025年全球文物主動歸還案例達到了歷史新高。
德國青年的歷史反思教育普及率達到95%,這為他們的歷史擔當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這不是偶然,而是這個時代最溫暖的覺醒。
當廢墟遇見繁華,時間開始對話
2025年7月4日,奧斯卡終于踏上了廣州的土地。
在中山大學的捐贈儀式結束后,他做了件特別有意思的事。
拿著相冊里的老照片,在中大團隊陪同下,開始了一場"尋蹤之旅"。
他要去尋找照片里那些曾經被炸成廢墟的地方,看看87年后的今天,它們變成了什么模樣。
站在濱江西路,他對著南方大廈舊址按下快門。
鏡頭里既有1938年的斷壁殘垣,也有2025年的車水馬龍。
這種時空錯亂的感覺,讓人起雞皮疙瘩。
走過老城區(qū),他對照著照片里倒塌的騎樓。
如今那里是一家飄著咖啡香的小店,年輕人在里面談笑風生。
尋找著曾經布滿彈坑的街道,現(xiàn)在已是綠樹成蔭的社區(qū)公園。
孩子們在嬉戲玩耍,老人在下棋聊天。
奧斯卡把這趟旅程稱為一次"特殊的看見"。
"當歷史影像與今天的畫面并排呈現(xiàn),就能在藝術中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記憶方式",他說。
這種強烈的對比,從廢墟到繁華的巨變,讓他深深震撼。
87年前的廣州在哭泣,87年后的廣州在微笑。
這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重生,更是一個民族在廢墟上頑強站起的見證。
這365張照片,不再是冰冷的史料。
它們成了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無聲地訴說著戰(zhàn)爭的毀滅性。
更見證了一個民族在廢墟上頑強重生、追求和平與發(fā)展的驚人力量。
中山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張偉教授感慨地說:"這批照片提醒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這種"并置",本身就是一種全新的記憶形式,一種更深刻的歷史教育。
從冰冷的照片到溫熱的人心,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
是人性的光輝,是正義的力量,是對和平的共同渴望。
歷史學家認為,這類捐贈行為具有"超越國界的歷史責任感"。
《國際歷史文物保護公約》倡導的"文物歸屬原地原民"原則,正在得到更多實踐。
看著今日廣州的生機勃勃,奧斯卡拍下了新的照片。
他要把這種從廢墟到重生的故事,帶回德國,告訴更多人。
歷史的新守護者們正在崛起
如今,這本珍貴的《廢墟中的廣州》相冊,已經安然存放在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內。
它將是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特展的核心展品,等待著向公眾講述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
但這個故事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次文物捐贈。
中山大學計劃與德法美等國大學建立"國際歷史文物研究聯(lián)盟"。
專家預測,此類捐贈行為將推動國際歷史教育合作機制的建立。
更讓人期待的是,2025年被稱為"國際抗戰(zhàn)文物回歸年"。
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全國紀念活動涉及文物回歸項目200余個,國際捐贈文物超過5000件。
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2020-2025年間國際主動捐贈的抗戰(zhàn)文物增長了300%。
從政府主導轉向民間自發(fā),從被動收集轉向主動捐贈。
這個趨勢背后,是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歷史覺醒。
意大利收藏家捐贈二戰(zhàn)時期中國勞工照片,英國博物館歸還圓明園文物。
這些案例形成了"國際文物回歸新浪潮"。
數(shù)字化技術也讓歷史文物展示更加生動,VR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歷史。
奧斯卡的行為,在這個浪潮中具有典型代表意義。
到2030年,專家預測國際青年主導的歷史文物回歸將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這些年輕人正在改寫我們對歷史傳承的認知。
他們不再把歷史當成過去式,而是當成現(xiàn)在進行時。
他們不再被動接受歷史,而是主動守護真相。
正如奧斯卡所說:"歷史不能被遺忘。"
"這本相冊不僅僅是我父親的作品,它是全世界的歷史。"
"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不讓歷史的傷痛被抹去。"
這些話聽起來很重,但做起來很暖。
越來越多的國際青年開始關注二戰(zhàn)中,特別是日軍在中國所犯下的罪行。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回應歷史,捍衛(wèi)歷史的真相。
這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尊重,還有對和平的珍視。
當我們在頭條刷到奧斯卡和這本相冊的故事時,別只是匆匆劃過。
不妨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否真正了解父輩、祖輩經歷過的苦難?
我們是否珍惜腳下這片從戰(zhàn)火中涅槃重生的土地?
如果歷史把選擇題遞到你手上,你會如何作答?
結語
歷史從來不是博物館里的擺設,而是活在每個有良知的人心里。奧斯卡的故事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歷史傳承不靠說教,靠的是人心的選擇。
從埃文到馬庫斯再到奧斯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用行動重新定義"歷史責任"。這不是偶然,而是這個時代最溫暖的覺醒。
下次當你路過珠江邊,看到那些重建的騎樓時,會不會想起那些為歷史真相奔波的身影?如果歷史把選擇題遞到你手上,你的答案是什么?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