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中有這樣一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將“匹夫之志”與“三軍之帥”相比,反映出孔子對“志”的高度重視?!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分杏涊d,齊景公曾問孔子:“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孔子回答的第一點就是“其志大”??鬃铀f的“志”有何含義,他為何如此看重“志”?
《論語·公冶長》中有一段孔子和弟子談?wù)摗爸尽钡膶υ挘?/p>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笥研胖?,少者懷之?!?/p>
子路直率慷慨,愿和朋友分享自己之物,此為“義者之志”;顏回追求崇高的道德修養(yǎng),希望自己能對社會有善行貢獻(xiàn)卻不驕傲,此為“謙者之志”。子路和顏回都有高尚的品德,然而二者之志都屬個人層面,在孔子看來,君子不僅應(yīng)仁義謙遜,還要胸懷廣闊、泛愛無私,將目光落在對社會大眾的關(guān)懷上。因此,當(dāng)談及自己的志向時,孔子說,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樂,朋友之間相互信任,年幼的人能得到關(guān)懷,這是“仁者之志”。
志者,心之所之?!墩撜Z》記載,孔子曾多次論述過“志”,常將其與“仁”“道”“學(xué)”等聯(lián)系起來。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笨鬃诱J(rèn)為要想使人向善去惡,最好的辦法便是引導(dǎo)人們“志于仁”。唯有確立和堅守這種信仰,才能堅定意志、積善成德,成為品行高潔的君子。在儒家思想中,個人修養(yǎng)的核心,便是求仁和修德。“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危與命、得與義、道與食、道與貧,乃至生與死是君子時常遭遇的兩難沖突,此時需要憑“志”來作出符合道義的選擇;“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須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即使在身心勞頓和危難困厄情勢下也不改其志。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薄爸居诘馈笔强鬃咏虒?dǎo)世人為人為學(xué)的基本原則。他認(rèn)為人首先要立志修己,待道行、德彰、仁成之后,方可游于藝。什么是“志于道”呢?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從加強(qiáng)個人內(nèi)心品德修養(yǎng)的修己之道,到把個人價值定位在對他人、對整個社會的安人之道,到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即是把“志”指向“道”?!笆恐居诘?,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在孔子看來,有遠(yuǎn)大志向的人,絕不會以惡衣惡食為恥。有志于道的人,一定會以身外之物為輕,以修身崇德、泛愛天下為重,如此才能在道業(yè)上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笨鬃邮鍤q便立志于學(xué),以此作為修身的起點。他將“志于學(xué)”具體解釋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把獲取知識當(dāng)成人生最大樂事。立志之后他便一世好學(xué),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他能如此自信的原因,就是他無時無刻不在讀書、學(xué)習(x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dāng)然,孔子立志于學(xué),不是為獨善其身,而是“己立立人、己達(dá)達(dá)人”,因此他在“學(xué)而不厭”之后,還要“誨人不倦”,這便是孔子“志于學(xué)”的實踐。
在孔子看來,“匹夫之志”重于“三軍之帥”,是因為求仁修德的源泉和動力在于理想志向的高遠(yuǎn),即在心中對“仁”“道”“學(xué)”的篤定追求,對德與義的堅守及對情感、欲望和利益的控制。對于一個人來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全集》),“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陸九淵集》)。
◎本文來源:“中紀(jì)委網(wǎng)站”,圖源網(wǎng)絡(luò),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