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會去迎合消費者,我們在教育消費者成熟?!苯眨俟麍@董事長余惠勇一段回應“水果太貴”的視頻,把這家“中國水果連鎖第一股”推上風口浪尖。話音落地,“百果園稱不會迎合消費者”“月薪兩萬吃不起百果園”沖上熱搜。公司股價在風波后的首個交易日低開,截至8月11日港股收盤,百果園集團(2411.HK)報收1.74港元/股,跌0.57%,盤中一度跌8%。
“百果園這么多年來都走在一個教育消費者成熟的路上,我們不會去迎合消費者?!庇嗷萦路Q:“我認為商業(yè)就兩種,第一個利用消費者的無知,第二個教育消費者成熟?!?/p>
一場關于“誰教育誰”的爭論,背后是消費者的理性回歸,高端零售模式的集體陣痛。放在當時的語境里,余惠勇真正想說的是,不少人還抱著“水果=地攤價”的慣性,但他想告訴市場:水果完全可以像精品咖啡一樣賣出“貴價”。
在消費者看來,貴不是問題,貴得沒有商量才是問題。余惠勇把商業(yè)劃分為“利用無知”與“教育成熟”兩類,言下之意,百果園選擇后者,是對消費者負責。然而,這種“教師—學生”的俯視姿態(tài),在社交媒體語境里被無限放大。“月薪兩萬吃不起”的吐槽不是簡單的價格敏感,而是對價值錨點的質疑:當生鮮電商、社區(qū)團購將同樣品質的水果賣出與百果園相比“打骨折”的價格,當外賣平臺也開始賣平價果切,“高價=高質”的故事就不再稀缺。
在消費愈發(fā)理性的當下,更多的年輕人在購物時將性價比放在首位。但百果園定位中高端精品水果,定價普遍比其他渠道高,“月薪2萬吃不起百果園”的調侃,正是消費者對其高價策略的無奈回應。在這種情況下,余惠勇堅稱的“不迎合”,更像是對市場現(xiàn)實的逃避,甚至給人一種“掌舵者”在企業(yè)決策中存在著固執(zhí)己見的傲慢嫌疑。
更何況,從百果園的年報數(shù)據分析,“教育”并未讓消費者買單。2021年至2023年,百果園營收增速分別為6.22%、9.94%、0.7%,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69.49%、40.35%、11.9%。增速在極度放緩中,去年營收出現(xiàn)下滑,凈利潤更是出現(xiàn)首虧,門店數(shù)量也在去年減少近千家。
殘酷的市場現(xiàn)實表明,消費者并不買賬。雖然,去年“性價比”一詞在百果園的財報中出現(xiàn)高達24次,但消費者對“品質溢價”的支付意愿在下降。百果園自己也意識到,正面臨水果零售業(yè)競爭加劇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的雙重挑戰(zhàn),以及自身經營周期調整帶來的挑戰(zhàn)。另外,去年全國鮮果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同比下降約3.5%,行業(yè)趨勢也不容許百果園的“貴價策略”。
將視野放大,百果園不是孤例。鐘薛高、完美日記等新消費明星,都遭遇了“高溢價反噬”。共性在于,它們用原料升級+技術故事打開高端空白,卻在供應鏈成熟、競品涌入后陷入“價格錨定”困境。當資本、流量、消費升級等外部紅利逐漸褪去,成本、周轉率、效率等內部管理問題就成了“生死線”。
商業(yè)史上,真正成功的“消費者教育”,從來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共情式的“共創(chuàng)”。如果企業(yè)不能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再華麗的言辭、再高的品牌定位,都難以支撐其長遠發(fā)展。市場永遠是最好的老師,畢竟,商業(yè)的本質不是教育,而是交換。
評論員:劉瑾陽校對:劉恬編輯:劉玉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