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昨天發(fā)了一篇關于國際友人的文章《》,今天再發(fā)一篇相關文章。
我要親眼看看這些殘暴行徑,以便我將來能作為目擊證人把這些說出來。對這種殘酷的暴行(在城市占領10天內犯下的)是不能沉默的!
——約翰·拉貝
1937年12月24日于南京
1937年8月,還在北戴河度假的拉貝,得知南京已遭遇戰(zhàn)火襲擊,他輾轉水路、陸路,花了十天半的時間,終于回到南京。彼時,他的桌上擺放著德國大使館給所有并非由于職業(yè)或其他緊急原因而留下的德國公民的通知,該通知再次勸告他們離開南京。
沒過多久,拉貝在日記里寫道:
“在這種情況下,我可以而且應該逃走嗎?我認為我不能這么做!”
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拉貝選擇了留下來。
9月19日、20日
在這兩天里,我在四次空襲中受到了戰(zhàn)爭的洗禮。從這一天起開始了——
一切都從這一天開始了。
1937—1997年,塵封六十載,
歷史的證言終被出版
左圖為拉貝日記原件,右圖為1997年中文首版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占南京后,在全城進行了長達六周的血腥大屠殺。時任德國西門子公司南京辦事處經(jīng)理和納粹黨南京地區(qū)負責人的拉貝,以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的特殊身份在城內從事人道主義救援活動。在此期間,他將自己在南京城特別是難民安全區(qū)內所見所聞的日軍暴行,以各種形式記載入“戰(zhàn)時日記”(1937年9月19日—1938年2月26日)中。拉貝回國后,于1942年將此日記整理成書稿保存下來。
隨后,日記幾經(jīng)搬遷,在德國被塵封了60年,直至1996年12月被拉貝外孫女賴因哈特夫人公之于世。1997年8月,此稿中文版《拉貝日記》一書以世界首版在南京出版。
1997—2025年,多版本《拉貝日記》出版,
加固歷史真相
1997年《拉貝日記》的出版轟動全球,兌現(xiàn)了拉貝在1937年許下的諾言:“作為目擊證人把這些說出來!”
著名歷史學家胡繩評價說:“《拉貝日記》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中數(shù)量最多、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致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菍η秩A日軍制造這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血淚控訴,是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犯下的嚴重罪行的有力證詞?!?/p>
2016年,拉貝先生之孫托馬斯·拉貝正式將《拉貝日記》南京卷手稿即《敵機飛臨南京》1—6冊(共8本),捐贈給中國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2017年,時值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80周年,國家檔案局授權江蘇人民出版社影印編輯出版《敵機飛臨南京》,取名《拉貝日記》(影印本)。
為滿足不同年齡群體及大眾讀者、研究者的閱讀需求,2023年,在第十個國家公祭日前夕,江蘇人民出版社又陸續(xù)出版了《拉貝日記》(青少版)、《拉貝日記——敵機飛臨南京》(全譯本)。
《拉貝日記》多版本圖書的出版,讓越來越多的人讀到《拉貝日記》、讀懂《拉貝日記》,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2025年,權威修訂,
歷史的考據(jù)永遠進行時
得益于《拉貝日記》全版本檔案的面世,許多礙于當年信息條件未能明確的人名、地名及歷史事件得以確證。從首版《拉貝日記》出版至今,以劉海寧老師為代表的翻譯組成員,一直致力于《拉貝日記》的考據(jù)工作,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走訪等方式,還原了拉貝在日記中提及的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地名、機構名及方位。
譯者的資料夾
“和歷史相關的書,你永遠不可能說達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們只是盡可能地為讀者還原歷史真相?!闭潜兄@樣的考據(jù)精神,《拉貝日記》(修訂版)堅持以“準確反映《拉貝日記》的原貌,為世人研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和拉貝其人提供真實可信的史料”為準則,力爭做到“日記中出現(xiàn)的人物均有考據(jù),日記中的地名均有佐證”。
每一次修訂,都是對歷史真相的再加固,其意義不僅在于史實細節(jié)的完善,更在于構建了多維立體的歷史證據(jù)體系,并在國際視野中強化了抗戰(zhàn)歷史的真實性與教育價值。
拉貝日記(修訂版)
[德]約翰·拉貝 著
《拉貝日記》翻譯組 譯;劉海寧 審校
定價:88.00元
出版時間:2025年8月
ISBN 978-7-214-27340-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