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改變了中國古代上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可以說是改變平民百姓命運的重要制度,而且科舉制對我們現(xiàn)代的高考都有很大影響的,時至今日,高考仍然是我們改變命運比較穩(wěn)妥的一條道路。在古代更是改變平民百姓命運比較穩(wěn)妥的一條路,武科舉也是一樣。
武科舉是武則天所創(chuàng)的選拔武將的考試。中國歷史上的武科舉制度創(chuàng)始于武周,武則天于長安二年(702年)開設(shè)“武舉”選拔有武藝的人,次年又令天下州教人習(xí)武,此后每年與明經(jīng)進士一同考試,成為???。一直到清朝時改稱武科。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唐朝到清朝武科舉共產(chǎn)生武狀元293人,其中唐朝41人、宋朝74人、明朝57人、有據(jù)可查的清朝有109人、另有3人無法考證,也有人說清朝共112個武狀元之說。
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朝,明朝武舉創(chuàng)制較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清朝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較為公正。因此,民間習(xí)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但清朝只設(shè)武舉而無武學(xué),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軍事落后埋下了禍根。
創(chuàng)立背景: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舉制度也是她執(zhí)政時期開始的。旨在為了國家選拔將才,與文舉比較,其重要性不及文舉,武舉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舉。
武舉考試為大多數(shù)封建王朝所承襲,成為國家網(wǎng)羅武備人才的重要制度。
武周時期的武舉偏重于技勇,重點是馬上槍法,而整個制度還不夠完備,只能說是武舉的創(chuàng)制時期。
宋代完善,從宋代開始,武舉被納入整個科舉體系之中,確定了三組考試的程序和外場考武藝,內(nèi)場考策論兵書的考試辦法,武舉制度臻于規(guī)整。
宋代規(guī)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還要考問軍事策略,比如孫吳兵法等,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武將有唐代的郭子儀(唐光宗開元初年武舉),北宋徐徽言(文進士出身,后棄文學(xué)武,徽宗授武狀元)等。
元代廢止。
明代興盛,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
到明朝時武舉考察內(nèi)容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于軍事技術(shù)之上,如果在答策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后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jīng)。但明代的軍事職位多半由世蔭承襲,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來的,武舉選將只是個補充形式。
明朝武舉創(chuàng)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年),才根據(jù)太監(jiān)汪直的建議,以文科為例,設(shè)武科鄉(xiāng)試、會試。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試,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準試弓馬。后又改為三年一試。考試內(nèi)容主要是馬步弓箭和策試。
清朝在明代的基礎(chǔ)上加以改進和完善,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者為合格,步射九矢中五者為合格。之后比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一百二十斤;石分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合格者才能筆試。
考試:考試大致分四個等級進行。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二、鄉(xiāng)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四、殿試,會試后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第一名稱為武狀元,第二名稱為武榜眼,第三名稱為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進士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欽點)。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
殿試的規(guī)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考試揭曉后,在太和殿唱名,在西長安門外掛榜,并賜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眾進士銀兩等。清代科舉等級差別很大。同樣是武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不大一樣。自然狀元是出盡了風(fēng)頭的。登第后的三天內(nèi),可以披紅掛彩,上街夸官,其所謂春風(fēng)得意,風(fēng)光十足了。
殿試后,通常由兵部授予官職。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第一科,當時規(guī)定武狀元是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游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雍正五年(1727)規(guī)定,武狀元授一等侍衛(wèi)(正三品)、武榜眼、武探花授二等侍衛(wèi)(正四品),二甲前十名授三等侍衛(wèi)(正五品),其余授于從五品守備等。
內(nèi)場考試也叫考文,對大多數(shù)武夫來說,比外場考試更難應(yīng)付,所以考試辦法不得不變動。最初是考策、論文章、“策”相當于問答,“論”是試題寫一篇議論文。策題出自《孫子》、《吳子》、《司馬法》三部兵書,論題只從《論語》、《孟子》中出,考試難度有所降低。乾隆時,改為策一題論一題,題目都是選自《武經(jīng)七書》。到嘉慶年間,廢除策論,改為按要求默寫《武經(jīng)七書》中一段,通常為一百字左右。
錄取名額,清朝對武科鄉(xiāng)試、會試的錄取名額有具體規(guī)定??滴醵辏?687)規(guī)定,武鄉(xiāng)試錄取名額為文鄉(xiāng)試的一半。全國共八百四十名左右,后來規(guī)定不拘定額。每科參加會試的武舉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時多到兩千人左右,進士錄取額平均以120人計,錄取比例差不多十幾人中取一名。顯然,考取武進士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清代的武會試、自順治三年(丙戌)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止,一共進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也就是說產(chǎn)生了112個武狀元,112個武榜眼和武探花,總計武科前三名(鼎甲)是336名。
武鄉(xiāng)試、會試時間,以清代為例。
鄉(xiāng)試時間,正科考試:在子、午、卯、酉年的農(nóng)歷8月舉行。
恩科考試:若遇皇帝登基,太后慶典等國家慶典,可加恩科,通常在十月舉行。
會試時間:正科考試,鄉(xiāng)試次年九月(乾隆前多在二月)舉行。
殿試:會試后由皇帝親自主持,通常在十月初舉行。
關(guān)于“武魁”的含義,一般武舉人可稱為“武魁”。在清代科舉體系中,武舉人(即武鄉(xiāng)試及第者)通常被稱為“武魁”, 這一稱謂即包含對武舉人身份的認可,也隱含對其在科舉中取得名次的褒獎。
具體解釋:武魁在清代科舉中具有雙重含義:
1、泛稱:清代鄉(xiāng)試中,一般武舉人(即未考中前五名的考生)均被稱為“武魁”這是對其通過科舉考試的認可。
2、名次標識:若武舉人位列前五(如解元、經(jīng)魁等),則“武魁”特指前五名,第六名稱為亞魁。例如同治壬戌年1862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宗干為同治壬戌恩科鄉(xiāng)試中式第一百一十八名舉人阮為山立“武魁”匾,這方“武魁”匾有著160年歷史的古老文物。是石?山先生的藏品。誠然,在河南省新密市靳寨劉氏祠堂掛有同治六年(1867年)劉金華在河南武鄉(xiāng)試中得中第六名武舉人的“武魁”匾(仿品),原件已遺失。(匾額內(nèi)容武魁,落款大清同治六年十月第六名武舉人。)這些對 研究匾額文化有一定的意義。
綜上,“武魁”是清代對武舉人的通用稱謂,即包含對科舉身份的認可,也隱含著對其名次的褒獎。它不是官方 統(tǒng)一冊封的職稱,而是民間對武舉人的習(xí)慣性尊稱。因風(fēng)俗習(xí)慣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也有指武鄉(xiāng)試中前五名、或前六名的叫“武魁”。也有指在殿試中得中一甲(前3名)者??傊弥形渑e人或武進士比文舉人文進士還不容易。不但要武功了得,還要有文采。
關(guān)于得中武舉人而無有晉級為進士等下屆科舉還可參加會試考進士,這是為了晉級,但已得中進士,下屆是不可能再參加會試、殿試了。原因是已得中進士,并已作了官,再者即是參加也不可能就會得中狀元,所以也無有人會這樣,而且也沒必要。
關(guān)于得中功名人在自家祠堂立旗桿的相關(guān)事宜:首先是規(guī)格形式,過去得中功名的人要在自家祠堂立旗桿,旗桿一般是硬木料,如杉木、楠木、松木、柏木。高一般約3—6米左右。文、武有區(qū)別,舉人、進士有別。一般文功名,舉人對應(yīng)“單斗桅桿(豎一個斗)”,進士對應(yīng)“雙斗桅桿(豎立兩個斗)”,或頂部設(shè)毛筆雕飾。武舉對應(yīng)“單坐獅(旗桿頂部)”,武進士對應(yīng)雙坐獅。底座上刻有姓名、身份等。配套還有牌匾等。也有不立旗桿,如新密市靳寨劉氏祠堂劉金華于清同治六年十月武鄉(xiāng)試得中第六名武舉人、同治七年10月殿試中得中二甲第一名武傳臚。祠堂正門兩側(cè)掛欽點傳臚匾和“武魁”匾,祠堂兩山頂安裝有“鐵齜颯”(用鐵做的鐵鈘釵)見下圖,以示劉氏家族出了武功名人物?!拌F齜颯”(鐵鈘釵)指的是地方方言所組成。其意思是比較利害。意思是表達出了有武功名的人物。農(nóng)村俗語,你齜颯啥,一般指出了有武功名的人物才可“齜颯”。今淺談一下武科舉的那些事,旨在讓更多人了解一段歷史和文化。
(河南省新密市茍?zhí)面?zhèn)小劉寨村 劉保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